泾县:黄梅歌声飘 普法旋律扬
来源: 汤志勇 2021-09-14 15:26:38 责编: 余红霞

 泾县是一片绿色的土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南依黄山,西临九华山,襟抱太平湖,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小桥人家,风景如画,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峭壁嵯峨、古树纷披的桃潭秀色;山环水绕、碧波万顷的太平湖;一望无垠、涛声阵阵的蔡村竹海;茂密葱郁、古树参天的原始森林,犹如颗颗珍珠点缀在泾川大地。源于黄山北麓的青弋江,则宛如一条飘动的绸带,在万山丛中左右萦洄,自南向北奔腾而去,沿途风光无限,四时景色宜人。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游历泾县,盛赞“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 

泾县不但风景优美怡人,而且还有着历史悠久的法治文化底蕴。泾县地处皖南山区,置县已有2100余年,与徽州毗连,受徽文化影响较大,境内现存大型明清时期家族宗祠7处。这些宗祠保留着众多家规家训,均反映出古代儒法并用、德主刑辅、明德慎刑的法治原理。特别是查济古村落群中的查氏家风家训馆,留存记载了“戒赌博”“戒凶横”“戒盗窃”等内容的查氏家规和写明了“尊君上”“慎交友”“睦宗族”等内容的查氏家训,这些深邃典雅的儒家“忠、孝”道德文化和朴素的法治思想,至今仍在感化当地群众与前来观光的游客,引导人们从内心自觉“崇德尚法”,起到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良好效果。

泾县不仅历史悠久,更是著名的红色故里,境内云岭镇云岭村曾为新四军军部与中共中央东南局驻地,现已依托陈氏宗祠、种墨园等古建筑,建立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内记载了1938年7月至1941年1月期间,新四军军部驻泾县期间制定发布的一系列条例、布告、军规、制度等,这些条例制度,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监督、惩处并重的反腐败机制。新四军心系群众、清廉为民的铁军作风,深得老区人民的拥护,项英用个人津贴费招待史沫特莱,陈毅婚礼请客、邓子恢因战马啃吃农民的麦苗亲自上门道歉等故事均被后人传为佳话。王稼祥故居纪念馆位于境内桃花潭镇厚岸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领导人王稼祥同志为党、国家、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如今,这两个展馆均被评为全国“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这些阵地,既有效传承了革命传统,又生动地传播了红色法治文化。

近年来,泾县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的路径,以历史文化的涓涓细流和红色文化的磅礴力量,影响和推动全社会遵守法律、崇尚法治,推动法治文化创新发展,

泾县丁家桥镇的丁学东,他是丁家桥镇的一名普通干部,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基层普法工作,行走在田间地头和企业、校园,为大家讲解法律知识,热衷普法、创新普法,丁学东被大家亲切地叫作“丁普法”。在普法过程中,丁学东渐渐发现,利用传统的形式进行普法,方式枯燥,群众接受度低,达不到预想中的宣传效果。生活中他还是一个黄梅戏演唱爱好者,经常参加一些表演活动,善于思考的他充分发挥了这个优势,将普法与黄梅戏相结合,赋予了这一艺术形式以新的内涵。为了更好地进行普法宣传,他还创新形式,将普法与黄梅戏相结合,用黄梅歌的形式把法律知识“唱”到群众的心坎里。因突出的工作成绩,近日,丁学东获得了全市“十佳法律明白人”荣誉称号。

《宪法来护航》这首歌就是丁学东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创作的一首黄梅歌。优美的曲调唱响在丁家桥镇的每个角落。

除了参加各类表演,让群众从歌声中了解法律知识。丁学东还经常到丁家桥镇的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为孩子们唱响普法歌曲,给孩子们上法制课,发放宣传手册等等。同时,他连续三年出资6000多元,为学校捐助法律书籍,鼓励孩子们多看多学。

“让更多的人成为法律明白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丁学东积极参加各类普法活动,主动进村入户宣传法律知识。此外,他购买了近千元的法律知识书籍,一边自学一边向司法系统的朋友专家请教,掌握更多更新的法律法规,更好地为群众解决涉法难题。

2017年,为了宣传贯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他自创自编自演一首《歌唱安全生产法》,以对唱的形式对《安全生产法》进行宣传,上台表演,将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融入歌声、唱进企业,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一直以来,丁学东不断增强自己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争当表率,把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体现到工作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自觉成为法治的坚定“捍卫者”,同时带动身边人一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普法工作不是丁学东的岗位主责,但他对此却投入极大的热情。20多年来,丁学东为了普法,跑遍了全镇数百家企业和100多个村民组。期间也曾受到不解和非议,但普法初衷始终不变,在他看来,这份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矛盾越来越少、社会越来越和谐”,为了这个目标,丁学东将继续努力奋斗在普法工作的基层一线。

黄梅歌作为一种新兴的群众喜闻乐见普法宣传方式正在皖南山区大地悄然兴起,泾县将继续打造具有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积极引导和支持红色文化与历史传统、行业文化、乡村(街区)文化相融合,赋予法治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地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法治文化需求。(汤志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