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两会四文”精神,依托72个“好商量工作室”,发挥召集人作用,推进乡镇(街道)政协工作制度化、阵地建设规范化、协商工作常态化,以党建工作实举措促进协商议政新成效。
芜湖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陆雷
一、发挥召集人在委员履职上的联络作用,推动“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优化
协助市委在委员联络组的基础上建立召集人制度,按照属地、就近和便于工作的原则划分履职单元,以“好商量工作室”为阵地,由召集人牵头、党员委员带头,带动广大委员履职。一是落实培训制。各县(市)区政协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每年安排一期召集人专题培训,召集人定期组织委员集中培训、参加市政协线上培训,适时组织“微党课”“委员读书”,让党的工作进入每位委员,让每位委员学会做党的工作。二是实行“邀商制”。召集人根据“好商量”具体事项选定熟悉党在相关领域路线方针政策、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或资源的委员参加协商,把党的主张贯穿协商全过程,以建言高质量促进共识广凝聚。三是完善评价制。定期通过调研视察组织委员对“好商量”事项进行“回头看”,召开现场交流会开展党政点评,看党的主张是否在履职中得到贯彻,履职成果是否充分体现党的宗旨。四是提升组织力。对“推进污水治理措施落实”等市县政协联动重点履职课题,通过各位召集人带领党员委员广泛动员党外委员,累计千余人次采取“随手拍”“建一言”等形式,反映党的相关政策在基层落实情况,提出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寓监督于协商之中。特别是在疫情防控、防汛抗洪等非常时期,各召集人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委员带头值守巡查、捐献物资、反映社情民意等,快速形成工作合力,彰显了组织力量。
二、发挥召集人在协商为民上的服务作用,推动“为民办事”向“办成实事”深化
市政协党组成员和机关党组成员分别建立基层调研联系点,指导、支持召集人开展工作,明确访民情、商难题、办实事等履职重点。各县(市)区政协推动为召集人配备联络员,加强人员力量。各召集人在“好商量”工作中着重履行好三个方面的职责。一是当好反映民意的代言人。让委员走进人民,注重加强与本村居群众的经常性交流沟通,面对面倾听民声。请人民走进政协,安排委员在“好商量工作室”接待群众来访,了解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实行协商议题预约登记,由召集人组织委员对需要协商的事项进行会商确定,并予以公布,确保与群众需求契合。二是当好双向发力的主持人。邀请党政部门、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物业代表、社区网格员等与委员一道参与协商,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共谋良策。注重深入村居、学校、工厂一线,开展现场调研和群众家门口的协商,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协商效果。召集人将群众表达诉求和部门解答回复列为协商固定议程,加强现场互动,增进相互理解。引导党员委员主动发声,在求同存异中画好同心圆。三是当好成果转化的协调人。近年来,各召集人以委员联络组为载体,依托“好商量工作室”,办成了一大批好事实事。如清水街道等召集人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协商解决了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天门山街道等召集人注重发挥委员中的律师和法官专业优势,主动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取得良好成效。镜湖区街道召集人针对校区交通安全问题,共同协商设立“交警护学岗”。跨区域联动设立的“新芜湖人之家”委员工作室,联合辖区多位召集人,共同组织外来创业者协商议政,成效明显,被评为首届人民政协“优秀委员工作室”。
三、发挥召集人在衔接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上的纽带作用,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
为进一步推动召集人制度走深走实,我们制定《市政协界别深入基层开展“请你来政协,有事好商量”工作实施方案》,规范确定议题、制定计划、深入调研、开展协商、落实成果、跟踪反馈协商程序,以召集人为纽带,开展联动履职。一是让政协协商更加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的难事和民生改善的实事。加强27个界别组与对应镇街召集人的联系,根据界别特色优势和基层实际需要,共同研究确定协商内容,增强协商的指向性和精准度。比如,学生午餐午休和托管服务问题,经多位召集人提出和界别协商后,纳入2020年市政协“精心编制‘十四五’规划,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议政性常委会协商的建言范围,助推了市委市政府“爱心托管、放心午餐、安心午休”工程,全市数十万家庭受惠。二是为基层协商注入政协元素和优质协商资源。注重吸纳市级职能部门、智库专家、利益相关方等多元主体参与,提高协商的规格和层次,协商解决了老旧小区改造、高层住宅二次供水、“入园难”“出行难”“看病难”等一大批基层协商难以解决的问题。三是在全市政协系统开展牵手社工组织系列活动。各召集人主动对接社工组织,利用其社会资源和工作经验,组织政策宣讲、法律咨询、义诊、“同心情系夕阳”慰问老人、社区流动儿童暑期免费学习营“烛光行动”等活动,使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厚植党的执政根基。(江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