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庆市政协强化党建引领,紧盯“两个薄弱”,着力构建协商格局、搭建履职平台、强化力量保障,全市政协工作呈现出规范、创新、提质的良好局面。
安庆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章松
一、在强化党的政治、思想建设过程中聚焦主责主业
坚持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五共同”协商机制,创新推出“4+10+10+X”年度民主协商计划,把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融入“以全体会议为龙头,季度协商为重点,提案办理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为常态”的协商格局。市政协党组全面谋划、统筹实施季度重点协商;强化对机关党组、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的领导,定期听取党建促履职情况汇报,有力有效组织实施年度10次专题协商、10次监督性视察调研;适时对接,高质量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课题,实现党的领导责任传导有力,今年已承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交办的6项协商课题,真正把协商格局立了起来。坚持把党的建设理念、方式、路径融入重点履职活动之中。强化在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上的把控,确保履职的政治效果。围绕安全领域重大突出问题,打造“资政会+市委书记领衔督办1号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资政建言新模式,市委书记参与协商、现场调度、点单交办,并由市委牵头建立联合督查机制,持续跟进,推动市高新区封闭化管理、“8828”油气管线拆除等重点工作落实,真正把协商效应彰显出来。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构建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学习制度体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听党话、跟党走,既用党的政策凝聚起在宜的安庆人,又感染在外的安庆人。比如,大力推进异地安庆商会、安庆异地商会组建和联络服务,推动建立异地安庆商会24家,成立芬兰、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庆联谊会暨商会;邀请异地安庆商会会长以及安庆籍安徽商会会长列席市“两会”,召开异地安庆商会负责人回乡恳谈会、在宜部分异地籍企业家座谈会,等等,真正把政协工作覆盖面拓展开来。
二、在强化党的组织、作风建设过程中引领基层群众
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室建设制度化推进。制定委员工作室扩面、规范、提质实施意见,推动组织建设“应建尽建”、活动内容“应进尽进”、三级委员“应联尽联”,党组成员、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结对联系指导委员工作室。全市已建委员工作室、界别活动室197家,党员委员任负责人的达130家。党员委员龙鹏飞长期扎根乡村教育、服务留守儿童,其委员工作室获评全国首届优秀政协委员工作室。委员大讲堂、委员接待日、委员议事厅工作常态化开展。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已邀请委员、知名专家开展委员大讲堂6期,党员委员带头讲,有效传播知识、宣讲政策、凝聚共识;紧密结合年度协商课题,举行委员接待日7次,接待委员110人次,倾听基层委员诉求、了解基层群众呼声,多项意见建议或被调研报告吸纳,或转化为社情民意信息;结合政协信息化建设,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网上委员议事厅构建稳步推进。“两商衔接”探索式深入。依托乡镇(街道)政协委员活动召集人及委员工作室,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积极开展便民协商,形成了大观区“基层有诉求、政协快搭台、部门速回应”等有效模式。近期,我们计划召开“两商衔接”工作现场会,总结交流推进工作,更好地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和功能优势。
三、在强化党的纪律、制度建设过程中破解“两个薄弱”
建强机关干部队伍。出台“党建一流、业绩一流”模范机关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机关干部争当“政治明白人、工作有心人、履职责任人、清正廉洁人”。争取市委重视支持,将专门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委员工作办公室,各专委会下设办公室并明确为正科级,保留文史资料编辑部(书画院)5名事业单位编制。新进11名年轻干部,通过“1+1”多岗位锻炼形式充实到各专委会办公室。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以来,市县两级政协机关交流使用干部85人次,新增机关干部23名。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强化委员服务管理,出台委员履职考核及常委述职评议暂行办法,建立委员履职档案,推进常委口头述职评议届内全覆盖。常态化宣传委员履职先进事迹,策划“为民办实事”等系列专题报道,全会期间推出“委员风采”图片展,积极开展优秀委员、优秀提案等评比表扬,有效激发委员履职热情。推进乡镇(街道)政协委员活动召集人制度落实。目前,全市149个乡镇(街道)党委专职副书记均兼任召集人,其中77人已任县级政协委员。省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省委有关文件精神的通知》下发后,市政协及时转发。市委组织部下发工作提示,要求各县(市、区)在政协换届时,提名推荐专职乡镇(街道)党委副书记为政协委员,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可优先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支持各乡镇(街道)按要求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具体从事政协委员联络服务工作,探索建立委员活动召集人常态化调整机制,确保基层政协工作连贯性、延续性。(江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