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飞地经济”
来源:亳州市政协 2021-09-27 14:31:06 责编:周晓东 陈维庭

“飞地经济”是指相关行政地区在平等协商、自愿合作的基础上,打破区划限制,以生产要素的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直接目的,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开发各种园区平台,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亳州市政协第二调研组建议,要采取发展“飞地经济”模式,建设区中园、托管园、共管园等模式与泸苏浙等地共建飞地产业园区,创新优化投资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激发沪苏浙园区推进转移产业及企业到亳的积极性。通过实施“总部在你,项目在我”“研发在你,制造在我”等,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招商力度,吸引更多的制造业项目落户亳州。

亳州民进市委会建议,应将“飞地经济”作为推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促进机制,配套优惠政策,通过共建“飞地经济”产业园,让“飞出地”能在税收、GDP等方面得到补偿,更能通过转移产业,进行“腾笼换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市“飞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亳州市政协委员李翔建议,围绕药业产业链,共建中药飞地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亳州药业产业资源优势、土地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围绕中药种植、加工、提取、成药制造、保健食品等环节,与沪、苏、浙开展对接合作,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共建中药飞地产业园区,带动中药产业的发展。

“科创飞地”的诞生和发展,就是新经济浪潮下中小城市依靠区域大城市,实现“借势、借力、借脑”发展的重要创新举措。市政协委员蒋家彬建议,要全市一盘棋构建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机制,以体制创新推动“科创飞地”建设,要通过“科创飞地”,让企业“飞”出亳州,“飞”向全国,在产业技术对接、资源共享、跨区域发展等方面创新合作,导入高校院所、产业金融、高端人才与各方资源,加速创业项目孵化进程,拓宽优质科技人才项目源,实现两新产业项目研发孵化在长三角先发地区,产业化在亳州等合作方式。

亳州市工商联也建议,打造“科创飞地”,要扶持企业在沪苏浙建立离岸科技孵化器;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咨询等形式,承接发达地区科创项目到亳州转移转化,让更多高层次人才“人在异地,才为我用”,“身虽不至,心向往之”。

亳州市政协委员符连峰建议,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率先融入区域开放协同发展格局,探索开放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最大限度汇聚和利用创新资源与要素,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落地发展。

强化人才引进培育

亳州市政协第一调研组建议,一方面持续选派部分干部到长三角行政部门、企业挂职锻炼,实地感受发达地区工作理念、深入学习企业管理经验,服务企业、了解企业,推动干部解放思想、提升能力、开拓视野;另一方面,主动探索开展双向挂职活动,协调长三角行政干部、国企管理人员来亳挂职,甚至考虑拿出部分单位“一把手”的岗位由他们担任。

亳州农工党市委会建议,要强化技能培训,加大产教融合力度,着眼企业后续发展,着力解决产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紧盯企业发展需求,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培养和壮大亳州当地的医药产业技术人才规模。

亳州市工商联建议,要与长三角高校院所、大型企业、创新联盟等开展合作,用实体项目吸引更多产业、成果、人才到我市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同时,完善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提供“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务,着力解决其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亳州九三学社市委会建议,畅通服务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多部门协同制定生产性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激励政策,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   

亳州市政协委员马峰建议,加大引进中医药人才力度,在长三角区域内开展院校合作,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将沪苏浙院校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纳入教育专项规划和系统推进长三角区域全面创新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协同创新的先行区,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罗海燕建议,要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动产业界、投资界深度、全程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以课堂教学创新为先导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多渠道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创业者融入社会创业环境氛围。创新创业教育要紧跟长三角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因地制宜招大引强

市政协第一调研组建议,要进一步坚定“双招双引”的理念,积极推行链式招商模式,摸实情主动对接,实施“招院引所”“招才引智”计划,提升招商队伍素质。

市政协第二调研组建议,按照“产业链招商、集群式发展、模块化布局”发展理念,聚焦现代中医药、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汽车及农机、绿色环保建材等主导优势产业,认真梳理摸排沪苏浙重点大企业,了解其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开展合作,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打造重点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园区。

九三学社市委会建议,要明确定位,聚焦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华夏酒城”“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文化旅游强市”,高水平推进对接合作,高站位实施精准招商。搭建招商平台,利用我市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国内主要城市创业、打工人员众多,浙闽等地在我市投资项目较多优势,组织成立一些联系面广、凝聚力强的异地亳州商会、亳州异地商会或县级商会,提高商会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落实奖励政策,对商会开展招商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及时兑现招商奖金。 

营商环境是最大的吸引力、竞争力,不能只埋头“拉车”,更要注重“修路”、当好“店小二”“服务员”。市政协委员杨小凡建议,推深做实“四送一服”,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把亳州打造为投资高地、政策洼地,确保承接的项目能落得下、发展好,及时为企业解决政策咨询、项目建设、竣工投产等相关问题。

“标准地”出让改革对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优质企业“筑巢”、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协常委臧艳丽建议,将企业实际需求作为深化改革的重心,进一步完善与“标准地”改革相配套的服务清单,以数字化建设为依托,加快绘制全市“标准地”数字地图,地图中标注企业所需的投资、建设、能耗、排放、周边产业和配套设施、政策等信息,面向全社会及时、准确发布,有效降低企业市场交易成本。

市政协委员张吉明建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好绿色产业转移,坚决避免产业引进“饥不择食”,企业落地不顾生态环境,承接产业转移要做到精挑细选,好中选优,不走低端寻常老路,努力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优质产业转移项目,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效率,以绿色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许庆礼建议,按行业招商,由引进的龙头企业自建,龙头企业再根据产业需求择企入园,形成产业上下游关系,促进产业抱团发展,提升招商效率,加速产业聚集。

市政协委员汪卫宁建议,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全面对接服务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建设,加大资源投入、加快信贷投放、创新普惠金融、延伸服务触角,助力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蔡宏铎 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