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葛集镇:深化“党建+”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来源: 仝晓燕 2021-10-11 16:53:05 责编: 何雪峰 陈亮

近年来,砀山县葛集镇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水果富镇”的发展思路,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统揽,深化“党建+”机制,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党建+阵地建设,让党组织活起来

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葛集镇突出全面走访调查摸实情、全面分析研判备人选、全面整顿提升肃纪律“三个全面”早早准备,并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业务培训和宣传发动工作,严把人选关、纪律关等 “关口”,将高学历人员、致富能手、返乡能人、本地乡贤等充实为农村“两委”班子人员,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

image001

同时,为凝聚乡村振兴合力,推动基层党建全面提升,今年3月份,葛集镇党委书记带队,组织11个村支书主任到临近江苏丰县学习基层党建、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让干部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升工作能力。

葛集镇高寨村总支书记赵兴表示,“通过参观学习、参观,我深刻领会到了村党支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村要更加充分地调动党员的积极性,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推动全村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党建+集体经济,让乡村经济强起来

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手。为切实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头雁效应”,该镇以“选准一个人、带好一支队、振兴一个村”的“三个一”为目标,选好配强11名村党总支书记,为全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筑牢了坚强的组织堡垒。另外,依托全镇74个党支部,引导党员群众中的“种植能人”,打造油桃“样板园”,开展“学养做”活动,对农户进行技术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技术保姆”的作用,提高农产品品质,有效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image003

该镇以“党建引领”厚植乡村振兴土壤,筑牢了村级战斗堡垒,凝聚了工作合力,为全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葛集镇通过村级集体经济“四步走”,探索出一条具有“葛集特色”的强村富民“新路子”。2020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到160.2万元,较2016年提升150%,村级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村 7个,占64%,其中,高寨村突破50万元,全镇5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消除,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8万元。

党建+乡村文明,让幸福指数涨起来

太阳刚隐入天边,村民们便三五成群结伴来到窦集村百姓大舞台,优美的音乐声随风飘来。原来,这是窦集村自发组织起来的文娱活动,每天傍晚太阳刚落山,大家便开始集合在大舞台。村民史先雷笑着说道,“现在生活好了,文娱活动也多了,在百姓大舞台有舞蹈、有歌曲、还有二胡表演,在家门口就能看咱们群众演出呢!”

image005

该镇依托百姓舞台、文体活动室、网络信息室、阅读室、文化广场等,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宣讲活动。今年举办了“砀山县葛集镇第四届油桃电商节” “最美歌声献给党” “最美的舞蹈献给党”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以及“庆‘八一’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10余次。同时,该镇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所(站)的阵地作用,开展“七一”宣讲等活动。今年以来,该镇开展宣讲活动共计20余次,参与干群达1500余人次。另外,在全镇开展了“最美庭院” “最美劳动者”“最美网格长”“好媳妇好婆婆”等各种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农户参与率达到80%以上。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别样红。在党建引领下,葛集镇文明建设工作扎实推进,让文明之风吹进群众的日常生活,让文明之泉涌入群众的心间,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党建+网格治理,让服务群众快起来

“土山村李寨村村民张先知,突然中风,家庭陷入困难,申请低保。”李寨村网格员张洪堂接到群众反映的情况后,迅速到户核实,镇民政办入户调查后,按照相关手续为其办理了低保,受到了群众的称赞。

image007

该镇全力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 将全镇11个行政村设置为108个网格,党员干部担任网格成员,设置了网格长和网格员,负责网格内的矛盾纠纷、疫情防控、社会救助、环境治理等工作。

例如,该镇创新实施“四说一听”矛盾调处模式,“网格员”化身“调解员”,不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研讨会、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会等活动,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组。在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党员干部通过“四说一听”的模式,使“小事不出组、矛盾不出村、风险不出镇”,为全镇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该镇连续三年无1例进京赴省到市信访案件,受到市县一致认可,市政协、市委政法委率领全市有关部门多次到镇实地观摩。三个村被评为获市级 “2020年‘七无’平安乡镇”;两个村被评为“砀山县无诉讼村”。在今年的疫情防控、疫苗接种、防汛排涝中,“网格员”冲锋在前,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通过党建+网格治理,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管理精细化,能够更快更好地服务群众,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通讯员 仝晓燕)(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