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黄湾镇位于县城最南部,素有“南大门”之称,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有耕地15万亩,农业资源富集,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农业基础得天独厚,发展潜力无限。近年来,黄湾镇充分发挥“区位优越”这一最大优势,全面盘活“土地丰富”这个最大资源,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多线发力、多点突破,奋力探索乡村振兴的黄湾路径,描绘出更绿、更富、更美、更新的美丽画卷。
坚持双向支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紧扣监测与帮扶两条主线,不断建立健全防范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全镇建立“镇、村、组、户”四级网格化包保责任体系,以常态化排查为抓手,以“数据分析”和“走访排查”相结合,200余名网格员同向发力,确保风险发现到位。优化制定监测户需求帮扶台账,分类分级精准施策。以村为主镇为辅,村级整合扶贫资产收益、公益岗位等资源直接帮扶,解决现实困难;镇民政、医保、乡村振兴工作站等多部门联动发力,倾斜政策定向解决“疑难杂症”,逐步消除致贫返贫风险。目前全镇共识别监测对象101户290人,已标注风险消除100户285人。
坚持突出特色,持续壮大农业产业。镇党委政府立足区位优势和农业基础,谋定产业方向,积极发挥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土地资源,倾斜农业政策,培育壮大了一批黄湾特色产业,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种植方式,带动了农户参与,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拓宽了致富增收渠道。推动“政府+合作社”合作模式,投入600万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20亩,肉牛养殖1000头以上。目前全镇品种花生种植10000余亩,草莓种植800余亩,红薯种植1000余亩,西瓜种植500余亩,大棚火龙果20余亩。黄湾花生、沙坝草莓、双桥火龙果、晏路红薯、三桥西瓜、黄湾黄牛成为了黄湾特色品牌。
坚持生态优先,聚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聚焦“生态宜居”目标,加快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由点及面,有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建成胡桥、双桥、柯湖美丽乡村示范点,启动砂坝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改厕工作,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建立“月考核、月奖惩、月调度”工作机制,以“干部带头、农户参与”,加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镇发动群众500余人次,清运垃圾11吨,清除乱堆乱放180处,疏浚河沟22条,绿化亮化全覆盖。对镇域内农村户厕开展大排查、大整改,排查出152户问题厕所,列入清单,对账销号,已实现问题清零。着力推动镇区街道环境整治常态化、规范化,组建专职城管队伍,开展乱搭乱建、环境卫生“脏乱差”集中整治行动,建设宜居美丽村镇。开展省级卫生乡镇、卫生乡村创建,通过初步验收。
坚持党建引领,持续优化人才队伍建设。镇党委成立乡村振兴五大工作专班,挂牌成立乡村振兴工作站,抽调5名精干力量集中办公,保持力量不减、力度不降。坚持能者上、劣者下,镇组织办严格落实考核转岗制度,从优从速选配乡村振兴专干14人。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谋划一批致富能手、能人大户进班子,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建立人才储备库。依托基层党支部,搭建学习教育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培训,乡村振兴专题培训170人次。
坚持移风易俗,持续推动文明乡村建设。镇党委政府聚焦文化育人目标,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全镇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5个,实现全覆盖。搭建“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五大平台,打造“万广说理”特色服务品牌。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建立农村“一约四会”,积极培育选树各类先进典型,涌现出柯增华、王翠平、李玉斗、陆荣飞等家喻户晓模范人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形成崇德向善、文明和谐良好氛围。(通讯员 郭续松)(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