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娄庄镇:“四个举措”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 郭楠 2021-10-26 10:42:13 责编: 何雪峰 陈亮

今年以来,灵璧县娄庄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奋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振兴优势。

image001

抓“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娄庄镇以《村规民约》为抓手,不断丰富完善内容,强化宣传载体,创新落实机制,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小小《村规民约》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有效途径,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娄庄镇积极挖掘、推荐身边好人、先进人物、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先后获评“灵璧好人”8人、“宿州好人”6人、“安徽好人”1人“灵璧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人、安徽省“道德模范提名”“宿州市道德模范提名”各1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提名1人,王啥啥、王成等人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广为传颂。表彰“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好媳妇 好婆婆”等500余户。制作“娄庄好人”长廊,并把他们的故事搬上道德讲堂广泛宣传。讲好“典型故事”、展示“典型形象”、弘扬“典型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村民对标“典型”、争当“典型”,推动移风易俗不断取得新成效。

image003

抓“农业产业”为“乡村振兴”激活内生动力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助推产业振兴。娄庄镇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明确政府、施工企业、监理各方责任。要求施工方严格按设计要求,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在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设施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优势,按村级产业发展要求,有的放矢,突出亮点,展现本地优势。“一村多品”种植产业助推产业振兴。娄庄镇汴河村农业大棚内,蔬果飘香,这些天然无公害的蔬菜瓜果,这就是汴河村的翠芦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方式,走出的一条带动农民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合作社流转150亩土地,实现芦蒿集中连片种植,带动芦蒿种植形成更大规模,全村种植面积800余亩,亩产纯收入1.2万元以上带动周边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每人每年可以增收1万元。形成薄皮山核桃,红心火龙果,油桃,西瓜,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实现“一村多品”目标。“一户一田”试点工作助推产业振兴。目前,娄庄镇峨山村王巷组“一户一田”试点工作已圆满结束,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拥护。峨山村村党支部书记朱守法说:“村民想‘一户一田’已经很久了,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施。现在,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和逐步推进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我们在峨山村的一个自然庄先行试点,明年将在全村推开”。从长远看,“一户一田”有利于土地的整体流转和承包使用,为接下来巩固脱贫成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可再利用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image005

抓“换届选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证

抓实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直接关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娄庄镇以优选“领头雁”,配强“服务军”为目标,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双好双强”,选拔政治素质、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的用人标准,严格按照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程序,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高学历人才等群体中择优选拔党组织书记,配强党组织成员。截至10月20日,娄庄镇23个行政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二推”工作已顺利结束。

image007

抓“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打造最美底色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修课”,更是关乎全镇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答题”。今年以来,娄庄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创新机制、资源整合、全民参与,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推进厕所改造助推生态振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娄庄镇农村厕所改造提升坚持“尊重民意、政府主导、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带动”的原则,目前,415户问题厕所全部整改完成,群众满意度高。加强秸秆清理助推生态振兴。随着秋收接近尾声,丢弃在田间和道路上的农作物秸秆随风四散,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娄庄镇组织环境卫生管护志愿者集中清除道路沿线、河边、沟边等散落的零星秸秆、荒草等,并运送到指定地点,防止河沟附近的杂草、玉米秸等进入河沟污染水源。落实“河长制”助推生态振兴。娄庄镇加强“河长制”巡河工作机制,除了日常巡查,对辖区河湖实行全覆盖定期管护外,还发动党员群众、志愿者开展河湖清洁活动,分类处理各类污染物,拆除两岸违章建筑,经过长期治理,河湖污染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治理,河湖治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广大群众爱河护河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逐步打造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面。(通讯员 郭楠)(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