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乡村近郊游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来源:农工党安徽省委 2021-10-27 18:57:23 责编:毛学农 郑亮

建言献策

 

近年来,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我省旅游总收入仍达4238亿元。虽然疫情没有弱化旅游需求和消费,但对旅游方式却产生了影响:以近距离、短周期、多选择、低密度为优势的近郊游,更受青睐。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其中70%集中在农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近郊游热度持续增高。发展乡村近郊游,既有扎实基础,也能实现旅游业在疫情常态下快速复苏和发展。不过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发展理念不强。长期以来对乡村近郊游的理念不强,相关研究、开发、建设力度较弱,尚未形成成熟的乡村近郊游消费市场。比如,我省各地开展的精品旅游线路推介中,尚未有以乡村近郊游为命名的线路。

二、规划布局不足。有特色、能体验、多选择、易亲和是近郊游目的地的重要特质。但目前尚未构建完整、完善的网络化的乡村近郊游目的地,在乡村建设中规划不够。

三、接待能力不够。目前除已有一定规模的景区景点外,大多郊外农村旅游设施薄弱,接待能力、服务能力和引流能力有限。如部分热门近郊游目的地难停车、易堵车现象较为突出。

四、群体定位不准。近郊游目标群体应瞄准本地城市或周边城市居民,而目前大多旅游目的地仍以传统旅游思维为主,在宣传推介上对本地和周边城市旅游人群缺少指引。

对此,建议如下:

一、强化理念,拓展消费市场。将乡村近郊游发展纳入我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强化各地对乡村近郊游发展的重视程度。明确发展乡村近郊游目标,将近郊游作为满足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需求的常态选择,拓展和扩大近郊旅游消费市场。将旅游业特别是乡村近郊游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鼓励各地强化部门协同,建立科学的近郊游发展用地保障制度。加强乡村近郊游发展的规律性研究,特别是近郊游群体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行为特征的研究,常态化开展乡村近郊游资源及客源客流的数据统计监测工作。

二、创新思路,打造发展亮点。将满足目标人群追求闲适生活方式、体验不同生活场景作为乡村近郊游目的地建设的目标,从供给端创新旅游产品开发,避免同质化开发和建设。目的地通过距离城市远近进行分层分区,不同层次区域依托现有资源、根据旅游消费特性赋予不同主题,开发特色产品,如近距离的采摘、远距离的露营等。注重科学合理布局,以成网络、多选择、易引流对乡村近郊游资源进行布局。牢牢把握文化融入,挖掘和放大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在乡村近郊游目的地建设的融合,形成文化为灵魂、文化为线索、文化为牵引、文化为推介的旅游场景。主动承载城市部分文化功能,将适宜设置在乡村的文化形态(如博物场馆)等引导进入乡村建设中,对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发乡村传统节日文化、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吸引更多文化群体人在乡村中展示独特技艺。通过文化固态和活态的统一设置,唱响文化主旋律。

三、打牢基础,提升接待水平。将乡村近郊游发展的交通需求纳入农村“四好农村路”建设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修建“农村观光大道”,提高旅游目的地进出通达性和便捷性。优化住宿供给,将特色民宿作为提升近郊游接待能力、延伸消费链条的重要内容。加强智慧旅游在乡村近郊游中的运用,发掘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乡村近郊游的耦合点,提升旅游整体接待和服务能力。

四、精准定位,提高推介针对性。明确乡村近郊游目标群体定位于距目的地周边2小时车程的城市居民。在宣传推介上,加大城市社区推广力度,地方文旅部门制作完善本地区乡村近郊游目的地线路图和特色简介,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推广,提升城市居民对乡村近郊游的熟知程度。鼓励工会、学校、企业等组织成员前往周边乡村开展旅游活动,扩大乡村近郊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农工党安徽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