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陆地上最庞大的“储碳库”和生态系统增汇的“吸碳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碳中和”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我省明确提出要实施“五大森林”行动,其中之一就是碳汇森林行动。据了解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62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22%,居全国第19位。全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中游水平,无论在碳汇交易试点,还是碳汇基金成立等林业碳汇工作方面,均落后于福建、浙江、江西等林业大省。
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我省应持续在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强绿效上下功夫,在林业碳汇发展上做文章,对此建议如下:
一、广泛凝聚林业碳汇社会共识。结合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引导全社会自发通过八种植树尽责的形式,减少碳足迹、践行碳中和。充分利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等自然教育、生态文化、科普宣传示范基地,组织开展林业碳汇科普教育,鼓励支持碳汇科普作品创作推广。充分发挥林业全媒体宣传矩阵作用,创新宣传形式,通过制作专题科普教育片、开展优秀典型评选、短视频传播等方式,加大碳汇宣传力度,提高公众造林固碳意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林业碳汇发展氛围。
二、编制林业碳汇发展行动方案。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林业草原碳汇行动方案。建议我省积极主动参与该方案的制定,既为国家方案的出台提供“安徽智慧”。也为安徽发展争取更加有力的态势。同时,省林业局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启动组织编制我省林业碳汇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提出林业碳汇发展主要目标、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与政策措施等内容。
三、建立健全碳汇计量监测体系。计量监测是开展碳汇交易的前提,我省应加快开展林业固碳能力调查监测、温室气体排放林业指标基础统计、森林增长及其固碳增汇能力评估等工作,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形成森林、湿地、草原(草地)、木质林产品等林业碳库现状及动态数据库,定期发布计量数据和监测成果。针对我省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进展缓慢的现状,加大财政专项投入,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加快林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良性发展。
四、着力推进林业碳汇交易。碳市场是碳排放权交易和碳汇交易的结合,具有碳减排和碳增汇双重功能,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建议结合我省林业建设重点工程和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建立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库,积极参与国家碳汇市场交易。总结并推广旌德县等地已经开展的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经验,鼓励省内重点排放企业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以多种方式参与林业碳汇交易。充分发挥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在碳汇交易中的作用,规范交易行为。积极探索将森林碳储量、森林质量提升情况纳入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
五、探索试点林业碳汇基金设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设立省级林业碳汇基金,主要用于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鼓励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林业大县创造条件建立林业碳汇基金,并安排财政资金注入。同时,对捐资林业碳汇基金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并在税收、环保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六、加快提升森林城市碳汇潜力。充分利用我省八百里皖江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持续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实施森林进城、森林环城和森林生态廊道工程,积极借鉴北京、南昌、九江、厦门等城市的立体绿化技术,开展城市建筑物屋顶绿化、墙面垂直绿化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农工党安徽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