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去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他深刻指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开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新征程。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如何举全省之力团结全省人民,使安徽快速融入长三角,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安徽是文化大省,文化积淀十分厚重。想干事、能干事——文化安徽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凝聚安徽发展的共识,是安徽发展的宝贵资源;干成事、干大事——安徽文化提升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无限动力。
一、安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担当
安徽,简称“皖”,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东连江苏,西接河南、湖北,东南接浙江,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文化是南北融合、东西交融,具有多样性、兼收并蓄、继承性、创新性等特点,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民长期生活生产的积累,具有地域性、持久性和历史性。安徽地处南北交界,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淮河穿境而过。安徽境内水系纵横,淮河、长江两大干流穿省而过,自古以来水患常有,导致安徽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安徽人民具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民风民俗。安徽地域文化主要由淮河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等组成,明显具有南北交融、东西混杂的特点。安徽境内地形复杂,南部多山,北部多平原,南北两端文化差异较大。
创新性是安徽文化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也是本质特征。一部安徽地域文化史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号称“华夏第一相”的管仲(今颍上人),提出了“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的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北宋程朱理学就是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儒学,南宋吕祖谦(祖籍凤台县)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开创了“浙东学派”的先声,并创立了婺学,在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清朝时期形成了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对国内外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称霸清朝文坛200多年。
安徽文化具有滋润、教育、熏陶、感化的作用,是安徽人的精神家园、灵魂寄托、生命归宿。当前安徽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阶层分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在这一关键阶段,需要充分发挥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梦想是要靠全省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安徽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提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重要开放枢纽。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一定成效。
长三角一体化,将以新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成为强劲活跃增长极,并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子,能够以创新发展,带动我国发展资源融合整合,形成创新竞争新机制;以协调发展,推动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带动优化发展空间;以开放发展,推动高水平融入全球化,获取国际竞争新优势;以绿色发展,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可持续转型的新路径;以共享发展,让更多区域更多百姓分享发展红利,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进步。
一体化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衡量和促进更深层次一体化。这其中兼收并蓄的安徽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要全面把握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和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三大使命”,完成好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七项任务”。安徽持续跟进国家、沪苏浙协调进展,三省一市紧密携手,加快推进“十四五”重大战略项目,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成效明显,长三角一体化进入新的加速期,也进入了破解更深次合作难题的关键期。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党建引领与文化治理深度融合,共享“皖”美之治。文化安徽赋能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我国维系社会稳定与有效治理的机制有多种解释,文化治理是其中之一,即通过充分地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来获得合法性,并不断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近年来,安徽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组织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群众方面的优势,大力培育公共精神,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活力。不断丰富文化内容与形式,不断加强社区(村)文化阵地建设,补齐硬件短板,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营造辖区内“文化有阵地、娱乐有设施、健身有场所、活动有保障”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满足居民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辖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大力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淳朴民风,树立正能量典型表率,“好人好事”在安徽蔚然成风。截至今年4月,全省共推选“安徽好人”4074人。其中,1509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总数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 。
城市治理的基础是城市,核心在“人”。换而言之,基于城市发展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以便民惠民为服务宗旨,建设“温暖有爱”安徽,需要注重发挥文化治理作用。文化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发展,传承让城市和社区看得见过去、望得到未来。未来社区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延续与演绎,是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新时代背景下对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向往也对全省人民自身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居民有序、有效地参与社区建设是社区治理“最后一米”要解决的新时代任务。文化治理在社区层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塑造价值观念、传承传统文化、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引导群众、维护社区稳定等方面,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随着科技的引入,为文化治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比如,智慧社区通过搭建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使科技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对社区空间、邻里关系、服务内容、居民参与等产生诸多影响,从而引领、塑造新的生活观念与行为方式。
当前,需要通过“坚持党建引领、推动重心下移、强化科技赋能”,探索构建“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社会治理体系,顺应新时代安徽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主动融入长三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科技、文化等手段,构建权责明确、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士后、十一届安徽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