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在释放国内需求,提升国内需求的层级,这既是中国经济提升内在发展动力的需要,同时也是意在为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世界经济提供更大更高的市场需要。在这一大背景下,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安徽自贸区的实施范围119.86平方公里,涵盖3个片区:合肥片区64.95平方公里,芜湖片区35平方公里,蚌埠片区19.91平方公里。自贸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要求深入实施“四送一服”工程,营造“四最”营商环境,未来,将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带来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要素的集聚。
以芜湖市自贸区为例,芜湖自贸区位于芜湖市东北部,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包含芜湖综合保税区2.17平方公里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芜湖港。自贸区涵盖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鸠江区部分区域,其中经开区约占24平方公里,鸠江区约占11平方公里。与芜湖市其他区域相比,自贸区外面不能做的,里面可能能做,比如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设立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自贸区内试验落地等;自贸区外面不能批的,里面可能能批,比如申请水果、药品、平行进口车等全资质口岸,企业用地计划保障、能评审批等权限下放等;自贸区会成为全市各项改革措施的试验田,比如自贸区内将率先出台更具可操作性、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引进政策等。让企业和市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芜湖自贸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机器人、航空、航运服务和跨境电商六大产业。未来芜湖自贸区将对标国内一流,高位推进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重点打造综合保税区、港口物流区、高端制造区、滨湖研创区、中心商务区和银湖国际社区6个功能片区,芜湖市各级部门对自贸区发展充满了信心,但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仅依靠市政府财政支持,会造成地方财政压力,也不利于自贸区发展。自2019年长三角领导人峰会召开以来,十四五规划将芜湖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将成为国内国际新一轮投资风口,作为制造业基础完善、科技创新活力强劲、金融要素完备的芜湖,城市发展潜力巨大,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资本对芜湖充满了期待和青睐。
最近,争抢VC和PE都在各地上演,除去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创投传统势力,珠海、佛山、青岛、苏州、合肥涌现出一批新兴创投城市,5月7日,青岛召开全球创投风投大会,5月8日,苏州吸引近200家知名创投机构汇聚一堂…现在,地方政府追着VC/PE投钱,争抢VC/PE,已经开始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KPI,各地都使出浑身解数。今年3月,河北省政府印发了《河北省省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对投资政府扶持的初创期、早中期企业的管理机构让利;4月,河南省发改委发布《河南省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省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4月,为助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促进“双招双引”,支持产业培育和高质量发展,芜湖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政府投资基金的意见》,后期也将出台鼓励私募投资基金的管理办法。可以看出,各地都将VC和PE奉为座上宾。
如何让资本与自贸区、与安徽省十六个地市的产业融合,是一个需要去研究的问题,但是就芜湖自贸区而言,目前尚无出台借助资本的力量助力自贸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也无支持自贸区发展的产业引导母基金,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资本的逻辑、市场的思维来助力芜湖自贸区乃至安徽自贸区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加速出台自贸区创新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由省级投资平台主导设立一只规模不低于20亿元的安徽省自贸区产业投资母基金,可以采取直投项目或参股成立子基金等多种方式,扶持三个片区内的重点产业项目。
2、建议地方政府各县市区、开发区打破固有思维,共同出资,设立一只市本级自贸区创业扶持基金,对落户自贸区的种子期、初创期项目进行投资,待项目成果转化后根据市产业布局选择市辖区内其他区域双边注册。
3、建议自贸区梳理在手基金投资项目情况,积极对接各类社会资本,定期向社会资本推送自贸区科技创新、大消费等优质项目,同时鼓励自贸区招商部门与VC/PE对接,引导其将已投项目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自贸区。
(民革党员、芜湖市投资促进局 吴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