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种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来源:张从合 2021-10-28 11:37:44 责编:曹昱 郑亮

建言献策

种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也是安徽农业主导产业和“压舱石”。安徽种业产业基础较好,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能力、小麦抗性育种、特色作物选育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湖南、湖北、广东等省布局打造种业之都和国际种业中心,以及国际种业不断抢占国内市场,安徽种业创新发展面临诸多不足:

一是育种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我省种业原创性基础研究领域特色不显著,品种同质化现象普遍,育种平台条件和育种技术手段落后,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差距较大。

二是育种高端人才尤其是企业育种人才缺乏。虽然我省种业创新人才由2105年的1272名、占当年全省种子企业人员数量的17.18%发展到2019年的1516名、占当年全省种子企业人员数量的20%,但领军人才缺乏,与湖南有多位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差距大。

三是种业企业市场竞争力有待增强。我省种业企业整体实力偏弱,荃银高科和丰乐种业两家上市公司2019-2020年度的杂交水稻总销量3262万公斤、占到湖南隆平高科杂交水稻总销售的86%,而两家杂交玉米的总销量2022万公斤、仅为隆平高科公司5139万公斤的39.3%;80%以上的种子企业没有育种能力,或育种技术落后,后劲不足;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较低,种业企业的生产、加工、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不强,品牌培育不够,知名品牌少。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打造种业强省,提以下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编制《安徽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种业创新发展;出台支持种业创新发展意见,建立和完善扶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合肥打造“种业之都”。

2.强化基础建设。做好全省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工作。发挥科研单位、高校、龙头企业等各方力量,探索出一条有安徽特色的,能真正服务于全国种业发展的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利用的体系。加快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提升基地育种能力。

3.加强种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省市人才政策叠加效应,不拘一格引进集聚海内外生物育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加快企业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下大力气培养本土农业院士,打造生物育种高端人才团队,激励育种人才创新创业。

4.强化科技联合攻关。鼓励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单位开展种业基础性研究。锚定我省种业乃至农业发展急需,支持产学研优势力量围绕材料创制、优势品系改良与新品种培育等创新链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鼓励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于种业企业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及省内重点院校合作开展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及突破性技术成果的研发,给予重点支持。

5.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或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育种科研人才向企业流动,组建科研育种团队。支持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积极完善制种保险、鼓励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种子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种业企业利用金融资本和证券市场,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做大做强企业规模。

6.支持种业企业开展国际创新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大型龙头企业联合设立海外创新平台,完善生态测试网络,开展适宜“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加强全球种业布局,支持种业企业在东南亚、南亚、中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建立农作物种子繁育和生产基地,促进安徽种业走向世界。

(张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