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对策
来源:刘勇 2021-10-28 16:40:20 责编:曹昱 郑亮

公号3

当前,蒙城县在蔬菜基地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效,但距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仍有距离,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有待提升,基础配套设施不足,蔬菜产业不强,人才队伍缺乏,蔬菜初加工和工业化育苗水平弱,品牌优势缺乏等短板和不足。为此建议如下:

(一)明确思路,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一是树立新发展理念。我县蔬菜产业发展要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全面对接长三角市场,县农业农村部门按照“一县一业(特)”蔬菜全产业示范创建要求,构建系统完善的蔬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二是高位推动。在县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各乡镇(街道)积极配合,建立政府推动、农业农村局主导、各职能部门配合,形成行政上有专班、运作上有方案、技术上有支撑的推进机制。

(二)龙头带动,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县农业农村、金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改委等部门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申报、融资、科技扶持、用地等方面优先考虑,使其在引导蔬菜生产上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县商务局积极引导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实现蔬菜产供销一体化,提升产业化水平。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合作。县农业农村、商务等部门优先选择与沪苏浙发达地区有较好合作基础、有优势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合作,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依靠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组建小麦、玉米、蔬菜、薯类、稻虾、生猪、肉牛七大产业技术体系,推动我县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建设。县农业农村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谋划建设皖北蔬菜产业园、皖北农产品产业园,推动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引导转变经营模式。大力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探索乡村振兴新形势下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经营主体的新模式,引导分散经营户以入股的形式加入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旅游观光采摘园等新型经营服务主体,通过发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三)多方协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是政府引导。县农业农村局、县种植业发展中心、县畜牧兽医水产发展中心加快我县现有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满足发展蔬菜产业对技术的需求。县职教中心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开设蔬菜生产专班,邀请省内外高校、研究所及行业专家为讲师队伍,培育我县蔬菜生产技术带头人和产业工人。县农业、人社、组织等部门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落实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场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县财政部门增加基层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预算,建立县、乡农业推广专项经费,用于参与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推广、技术示范。

(四)开拓市场,拓展销售渠道。一是发挥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作用。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四是培育电商企业。

(五)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知名度。一是强化品牌意识。二是注重品牌创建。

(六)多措并举,提高扶持效果。一是项目支持。县农业农村、水利、乡村振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展改革委等涉农项目主管单位把项目规划建设紧随产业走,整合项目建设,使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精准对接。二是政策支持。县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健全多方投入、多方共赢的资金投入和收益分配机制,积极吸收社会资本,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延链、扩链、强链,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鼓励政策、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支撑保障,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推动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蒙城县政协常委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