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对于推进我省工业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换道超车、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主导产业稳定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特色明显。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先后出台多项相关政策加以扶持,紧抓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机遇,把工业互联网发展作为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的重要抓手,从夯实网络基础环境、培育信息应用项目、搭建“双创”云平台、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等四个维度出发,不断夯实制造业与互联网基础,营造融合发展新生态,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力量,使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基调”。
我省工业互联网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发展工业互联网基础薄弱。我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结构不够完整,缺少具有较大规模、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高端产业链资源不足,对全省的产业带动效果受限。在产业链发展上,没有形成上下游协作发展的模式。
二、工业互联网产业资源零散。我省高端产业资源不足,面向产业的各类功能服务平台尚未形成规模,产业协作能力不强,工业数据采集能力不足,特别是工业互联网高度依赖的物联网及服务互联网产业基础不强,导致工业互联网整体结构不完整。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少,欠缺具有工业软件研发能力、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的企业。
三、缺乏行业通用的标准体系。信息化过程中标准化程度不一,使得互联网平台系统与制造企业连接渗透过程中的差异化较大,连接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统一的格式标准,系统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互联互通性较差。目前,我省70%以上的机器设备没有联网,设备数字化水平低,直接制约了生产智能化水平。
四、制造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发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是三大基石,而支撑每一个方向都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及实践知识架构,目前我省制造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进程。
五、信息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不到位,缺少相关安全法规标准出台来支撑产业发展,只是依靠行业的自律机制来保障。二是信息共享存在难点和壁垒,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担忧信息泄露而引发信息安全问题,不愿意将生产过程中具有价值的自有数据资源实现共享,使得数据采集极为困难。
为此,建议我省应紧跟国家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步伐,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加速推进我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一、夯实工业互联网基础及打造平台体系。夯实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基础,应围绕网络改造升级、提速降费、标识解析,改造工业企业内网,实现工业企业外网的升级改造,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推动行业性二级接机点的建设与连接。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一是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鼓励跨行业、跨领域的平台发展,积极推进特色化、专业型的平台建设,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实现多平台互联互通。二是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产业集聚区落地,通过财税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的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三是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
二、布局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随着工业社会发展从规模化向自动化、再向智能化的方向逐渐演进,工业互联网通过整个工业社会链条中各环节的高度融合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望成为继消费者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产业趋势。我省具有发展数据存储的气候、电价、地域等优势,在“十四五”时期,应积极探索和培育“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重点布局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区块链产业化、下一代网络及信息安全等产业。
三、出台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的奖补措施。通过工业互联网构建网络生态系统,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动的应用、云端的资源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各类制造要素和资源的信息交互和数据集成,释放数据价值,是工信系统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抓手,适时出台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奖补措施,从平台建设、网络和共性技术研发、应用服务创新、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制定奖补措施,遴选领头企业,重点培养支持。应指导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加强融合标准体系建设,推进重点行业的应用标准的研制和推广。
四、政府引导企业真正实现“e”站到底。根据我省工业企业互联网发展应用调查,企业的静态网络配置和刚性组织方式难以满足用户定制和柔性生产的需要,应探索以政府引导、产业基金参与的方式引导企业接入工业以太网等专业平台,打通产品销售和供应链管理等外部流通环节,让数据成为企业的核心生产力,让企业真正受益得实惠。
五、加强工业互联网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互联网发展需求,政府部门应加快推进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培养信息技术(IT)、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和工业工程(IE)等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形成以全日制高等教育、高/中等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等多层次符合工业互联网产业实际需求的人才梯队。二是整合人才资源,围绕行业和产业需要,面向关键技术与平台需求,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边缘计算、人工智能、VR/AR/MR、区块链等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六、完善工业互联网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安全保障是我省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底线,必须切实提升安全防护能力,推动安全技术手段建设,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工业控制系统开发,从工业控制系统的关键环节入手,开发工业控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产品,鼓励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共性标准和重点应用领域安全标准的制定,逐步健全对数据安全的监管机制,打造涵盖设备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控制安全和平台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
(魏三强:民盟宿州市总支副主委,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