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之际,雾轻云淡。灵璧县灵城镇亢田村,院墙上图画古色古香,绿翠掩映四周,几位老人下棋聊天,抬头一望,200米外汴河尽收眼底,河风习习吹来。
灵城镇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乡村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振兴路——看得见古树、听得清河流、闻得到果香、记得住乡愁。
乡村产业振兴,如何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灵城镇抓住辖区土质好、地势平坦、生态环境好等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品牌产品,启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工程,用抓工业园区的模式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以山西村灵城镇特色农业示范园为重点,打造灵城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带,让特色农产品结出“金果子”。
山西村5公里外的罗田村甜瓜种植基地,瓜果散发出阵阵清香。基地内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道路上各地批发商排队装车。灵城南部土壤沙黏相间,有机质和矿物质丰富,种出的瓜果口感好。当地种瓜果历史已有数十年,但种植方式传统,品种、品质跟不上市场需求。该镇引导建立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寿光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合作产品运营管理及产品销售,参加了“农民丰收节”展销,成了灵城农产品特色品牌。如今,合作社又壮大规模,发展生姜、毛芋等农产品种植100余亩。
不仅瓜果飘香,而且猪羊成群。
汴河滩长大的白毛猪肉质鲜美、口感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多年来农户散养,没有品牌。立足地方特色,灵城镇鼓励亢田村养殖户抱团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解决群众增收难题。目前该村养猪企业顺达公司,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入股群众,每年底按照股金的10%保底分红,如果生猪价格行情好,在盈利的情况下,还会进行二次分红。
目前,灵城镇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4100万元,占地490亩,76个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将带动就业人数100余人,带动辖区就业人员每年每人可增收1.5万元。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变。
乡村振兴,不仅农民口袋要鼓起来,精神也要富起来。
灵城镇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严党风、抓政风、淳民风、正村风、美家风”五风建设为抓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着力打造集党建引领、党风政风、村规民约、文明礼仪、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阵地平台,吸引群众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建有志愿者服务站、道德讲堂、乡贤馆、农家书屋、书画写作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宣传阵地,成立“五老乡贤志愿服务队”参与民间事务的调解、监督和服务,倡导文明新风。特别是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镇文明实践所定期开展各种培训,课程丰富多样。灵城镇农村文艺演出队颇有名头,村庄剧团活跃,年均演出量超500场次。灵城镇还成立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深入基层,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戏曲、合唱、舞蹈、绘画、剪纸等培训指导。家门口文化共建,家门口文化共享,一个个小剧团,承载乡村历史,让文化味儿浓起来。
“乡村为谁振兴,乡村振兴由谁评判,乡村振兴成果由谁享有?乡村振兴中,农民始终是主体。”灵城镇党委书记胡茂臣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在乡村振兴中书写好灵城答卷。”(通讯员 殷博)(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