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坚决贯彻实施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特别是在乡村文化振兴的鼓浪中,灵璧县着春风便花开遍地,用绣花的功夫努力绣“活”乡土文化、育“美”乡风文明,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不断丰富创新基层文化供给,提升农民风貌,涵养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
“真丝”家底
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灵璧县作为楚汉战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即是底气”,霸王举鼎古战场,虞姬袖抚玲珑玉,绘就了灵璧县兼容并蓄的文化气韵,孕育了菠林喇叭、钟馗画等1个国家级、7个省级、17个市级、9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地方特色钟馗画被评为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灵璧菠林喇叭不但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走出国门,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巡演也受到了广泛赞誉。目前,全县建设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个、村(社区)级综合服务中心298个、村级“两室一场”310个,实现全覆盖。新汴河哺育了勤劳智慧的灵璧人,享钟馗赐福,文化基因优良,“创造即是创新”,组织全县“非遗”传承人、乡贤能人、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成立文化志愿服务队和文艺小分队,开展“纳凉书场”活动,大力推进大鼓、唢呐、旱船、剪纸等本土“非遗”传统乡土文化进村、进社区、进校园。
细绣花成
先谋后动。灵璧县修订《村规民约》,制定《关于禁止党和国家公职人员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灵璧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建设方案》《灵璧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六大主题”宣传手册》,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党员干部带头作用,调动志愿服务积极性,促进文化振兴提质促效。
举纲张目。灵璧县加强阵地建设,推进学校少年宫、“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及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级综合服务中心、村级“两室一场”的文化活动场所完善。关注文化内核,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通过倡议书、文化墙、乡村“大喇叭”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普遍建立“一约四会”,渔沟镇卞庄村建立红白喜事服务中心,黄湾镇沙坝村精心编制“三字经”式村规民约,游集镇聘请乡贤,编唱移风易俗快板,婚事新办、简办的社会新风“移风易俗”集体婚礼已经开办两届,鼓励群众以实际行动抵制高价彩礼,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选树典型,挖掘身边好人好事,将其先进事迹编成故事,今年来我县30人获评“灵璧好人”,10人获评“宿州好人”,39户家庭荣获“灵璧县文明家庭”,61户荣获“灵璧县最美家庭”;组织“移风易俗”文艺小分队编演,如《羊村欢歌》等。
创新引导。灵璧县打造服务型引导模式,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高质量建设”工程,通过网格管理、任务清单、挂点联系、“十个上门”“十个上墙”“十个一百”等16项制度探索,让文明实践接地气、有活力、受欢迎。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立足点,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平台,为群众“搭台”,让群众“唱戏”,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启动以来,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000余场次,参与群众近30万人次。(通讯员 张洪侠)(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