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村支书:朝气蓬勃,踏上乡村振兴路上
来源: 王庆明 2021-11-25 10:02:36 责编: 何雪峰 陈亮

时值隆冬季节,淮北平原的小麦苗已出齐,放眼望去,绿油油的,在灵璧县部分乡村的田间地头,着装新潮、活力四射的“90后”村支书,成了“老熟人”中的“新面孔”。他们看似稚嫩,却对村务了如指掌,办起事来脚踏实地、胸有成竹。

“俺大叔,明天气温下降到零下3度,蜜薯要盖好,防止受冻了,有啥困难给村里说,村里会想办法帮你解决。”28岁的村支书程壮壮刚从镇上开会回来,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到杨集村产业种植蜜薯大户中宣传去了。

帅气的发型,乐观开朗,举手投足间富有朝气,这是灵璧县杨疃镇杨集村党总支书记程壮壮给我留下的印象。

程壮壮出生于1993年,18岁参军,23岁带着在部队荣立的三等功退伍回乡,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农民。然而“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喜悦还没完全消退,不幸悄然而至。他刚出生的大儿子程思恩不幸罹患溶血性黄疸,17万的巨额医疗费用,让家庭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后续的康复治疗,更是“雪上加霜”,2016年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村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程壮壮的家庭享受了健康脱贫的好政策,他本人也被聘为杨集村扶贫专干,第二年就顺利脱了贫。2018年程壮壮还当选为杨集村党总支委员,2021年当选为杨集村党总支书记,他从贫困户成长为村致富领头人。

2019年,杨集村困于农作物生产原始单一,村内收入微薄的贫困处境,最终把脱贫致富的方向瞄准了食用菌,打算发展食用菌种植,但不少群众有顾虑,党员程壮壮同志主动要求,勇敢尝试。“自己是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镇村帮扶下,2019年他投资20多万元尝试食用菌种植,一面虚心学习借鉴,一面积极实践摸索,当年种植双孢菇就收益了15万元。

程壮壮获益后,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带动本村村民,不仅上门指导建棚,无偿提供菌苗和种植技术。本村里两名村民在他的帮扶下走上了食用菌种植致富路。除此之外,程壮壮还为12户建档立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年收入近2万元,顺利实现了增收脱贫。

2020年末,程壮壮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筹资200多万元,新建6座占地7亩的现代化智能出菇棚,发展现代农业,向科技要效益。同时,他顺势而为,吸引周边菌菇种植户,注册成立灵璧县杨集村振兴家庭农场,发挥规模效应,吸引市场,实现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2021年,程壮壮再次扩建,现在农场占地30亩,12座现代化智能出菇棚和3座常规菌棚。

菌菇种植不仅让村里部分种植户走上了致富路,还给村里其他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同时,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10万余元。如今,杨集村食用菌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菌菇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菇”,菌菇种植成了杨集村的特色产业,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无独有偶,返乡青年周康和程壮壮有着同样建设家乡的抱负。作为一名新晋的“90后”村支书,他性格沉稳,对家乡--灵璧县黄湾镇陆集村有着深厚的情感。陆集村位于灵璧县城西南约40华里处,原来村干部班子中年纪最小的也已近50岁,周康同志的当选给这个偏远的小村子注入了一股青春活力。

周康,1995年出生,2011年入伍,2013年退伍。退伍后他自谋职业,曾在县城做商品经营生意。2018年到浙江做建设工程,由于他个人努力,加之勤奋好学,所从事的业务技术越来越精湛,工资不断上涨,发展到领工承包工程,年收入颇丰。

今年,他返乡参加村党支部换届选举,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政治素质高,在党员和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推荐候选人时,大家都把目光都投向周康,一致推荐他为党支部书记候选人。经过党员投票选举,周康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若有所思地说:“陆集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要用自己的智慧建设好家乡,让家乡更美,让家乡人民的生活更好。”他向全体党员承诺:要以扎实苦干,群众至上,产业兴村为出发点,为群众谋取更多的福祉,在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中展现出新作为,永不辜负党员和群众的期望。

经过几年的努力,杨集村脱了贫,陆集村也正规划着更长远的发展蓝图。在灵璧县290个行政村中,“90后”村支书有19名,年纪最小的26岁,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出现在农村基层组织中,他们承载着组织的信任、重托与期望,扎根基层、青春洋溢,践行着青年干部的使命与担当。(通讯员 王庆明)(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