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视角是指对所有事物辩证的精确方法,启迪人们对世界万物乃至局域领域的辨识,引导任何事物向着良好的方向演进。运用这一唯物思维方式,剖析区域经济、都市圈经济、产业集群、园区经济,以及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系统问题,提出解决系统问题的科学路径,激发或确定任何系统均能爆发出最优效能,取得任何系统最优公约数。清晰目标,把握标杆,奋勇争先。然此,本文拟从视角上看安徽经济发展奋勇争先,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安徽经济发展特点与特征
1、从视角上看特点
安徽(简称“皖”)是近代产生的新省名,地理空间呈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空间,分别由皖南的宣城、黄山(2个市),皖江的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5个市),江淮的合肥、滁州、六安、淮南(4各市,合肥市为省会所在地),淮北的蚌埠、淮北、阜阳、亳州、宿州(5个市)等16个省辖市组成。属于中国中部地区,毗邻长三角,以农、林等第一产业为主体,第二、三产业处于中部地区中等水平。
文革中后期,省委主要领导高瞻远瞩,千方百计地吸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技大学”)迁移至合肥市。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全方位、多格局、宽领域厚爱、关心、关照、扶持中国科技大学迁建、重建,以及逐渐招生。然此,安徽省内乃至全国格外青睐中国科技大学迁至安徽省(当时合肥市很小,排列全国省会城市倒数第3位)省会合肥市,这是安徽经济发展获得的第1次极其难得的机遇。
70年代中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徽经济发展,万里担任文革后安徽省省委书记,拔乱反正,迅速恢复工业生产,恢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省委率领全省人民推进思想大解放讨论,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推进农业、工业、社会事业大幅度改革,此时,小岗村村民敢言敢闯提出农业大包干的联名信笺,率先实现大包干农业生产方式,释放了农业生产力,激活了贫苦农民的积极性。当时轰动全中国。这是安徽经济发展获得的第2次极其难得的机遇。
进入90年代,安徽经济社会呈现你追我赶的热潮,合肥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滁州扬子江皮卡车、蝙蝠电风扇,马鞍山马钢改制全国首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上市,芜湖海螺水泥、奇瑞汽车等等。省委号召“呼应浦东,开发皖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沿海地区省会或重点城市实现全面改革开放试点,走在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安徽此时经济社会仍然处于落后境地。孙金龙担任合肥市市委书记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进合肥城市大撤迁、大建设,大幅度拉开了合肥市建成面积的空间,拓宽了长江路、淮河路、金寨路等主要城市道路,致使合肥市大幅度打开了城市空间的新局面,焕然一新,随即高架桥密布成林,致使全国人民刮目相看合肥市。一批批大型民营企业、一批批央企、一批批高校、一批批科研院所蜂拥合肥市投资兴业。这是安徽经济发展获得的第3次极其难得的机遇。
从视角上看,安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为合肥市获得的极其难得的机遇,直接带动了全省其它各市的经济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2、从视角上看特征
党的十八大后,安徽省委进一步抓住合肥争先进位的新机遇,举全省之力,不惜代价,聚心聚力推动合肥市经济社会爆破性跨越式超预期高质量发展。利用有限资金、国资投入,吸引京东方显示屏、大众蔚来新能源汽车、海尔电器、中兴集成电路等一大批龙头央企、外资重大项目落地。中科院成立合肥分院,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为合肥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创造了新条件,致使合肥经济规模快速进入全国GDP万亿俱乐部,形成“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产业集群。合肥市经济社会爆破性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只有5年多时间,这是安徽经济发展获得的第4次极其难得的机遇。
举全省之力推动合肥爆破性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抢抓大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机遇,开拓思路,咬住标杆,锚定目标,以惊人的速度推动全省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以及沿江沿河港口大发展,只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铁,建设世界一流航运港口,创造了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这是安徽经济发展获得的第5次极其难得的机遇。2020年,安徽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业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从视角上看安徽经济发展特点与特征,暨是天意,又是人意。所谓天意是指获得了不可能成功的5次极其难得的机遇;所谓人意,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安徽,关键时刻安排关键领导,致使安徽经济发展获得了不可能获得的5次极其难得的机遇。事实证明,一个地区经济好不好,关键靠领导。
二、安徽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加快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暨爆破性跨越式超预期的超大规模突进,又同速积累了同构竞争、碳排放量、技术受控、资源匮乏、安环保护、人才短缺等6个问题。从视角上剖析问题,从视角上研究对策。
(一)、产业结构问题与对策
1、从视角上剖析问题。从合肥、皖江、江淮等地域产业结构看,其显示屏、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材料、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钢铁业、重轻化工、机器人、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2个产业结构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陕等地域同构,此类产业竞争不亚于中外贸易竞争,异常激烈。从淮北、皖南的产业结构看,其机械设备、新材料、轻重化工、食品饮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零部件、数字经济、生物健康、中医药等9个产业结构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陕等地域同构,国内市场激烈异常竞争。
2、从视角上研究对策。一是强化合肥量子计算机及量子计算机部件产业垄断性开发发展,加快实现营业收入数万亿以上的独角兽;做强做优做大合肥人工智能高技术产业,以中科大讯飞集团为龙头,加快实现万亿以上的独角兽;二是做强做大做优发展后劲十足,大而强的宝武马钢优特钢、长材及轨道交材特拉斯。依此为龙头,带动全省优质钢材加快发展,填补国内外市场空白,加快实现营业收入万亿以上的特拉斯,这是安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保障工业粮食供给量,则对推进安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三是集聚安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物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10大新兴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依托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及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原始创新策源地绝对优势,锻造安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实现安徽“三地一区”发展战略目标作出杰出贡献。
(二)、碳排放问题与对策
1、从视角上剖析问题。安徽经济规模不大,但产业结构决定碳排量。从合肥、皖江、江淮等地域产业结构看,其单晶硅、多晶硅、磁性材料、磁器件、超薄玻璃、磷酸锂电池、稀土、石墨烯、钴镍、黑色冶金、有色金属、重轻化工、芯片制造、家用电器、重工业、燃煤发电、水泥建材、大型工程建设、大型锅炉、大型回转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21个产业领域碳排量均比较大,累积碳排量则巨大,碳达峰难度较大。从淮北、皖南的产业结构看,矿资源采掘、冶炼、洗煤、坑口煤电、重轻化工、重工业、原材料加工、大型锅炉、机械设备、大型回转窑等10个产业领域碳排量较大,累积碳排量不大,易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从视角上研究对策。一是根基里减碳排,堵住源头,深度转型升级,达到最低排碳量,保证按期碳达峰,超前实现碳中和;二是运用视角,探索减碳排的新技术、新业态及新模式,以虚拟仿真减碳达标碳达峰、碳中和,倒逼减碳真实达标碳达峰、碳中和;三是对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疑难或共性问题,采用腾龙换鸟方式,推行产业工艺革命,缩短工艺流程,融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之中,快速碳达峰,超前实现碳中和。
(三)、技术受控问题与对策
1、从视角上剖析问题。安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速度不断加快,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效刮目相看。但是,高端芯片制造、控制系统、嵌入式软件、中高端单片机、光刻机、高端机床、高端检测设备、机器人核心部件、传感器、路由器、逆变器、高端发动机、视变辨识、虚拟仿真、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数据机柜、三维激光扫描仪、智能网联建设、高端医疗检测设备、复杂领域应急控制系统设备等20个技术领域基本受控,其中,卡脖子技术数量较大。
2、从视角上研究对策。一是通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实事求是地引进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以解决燃眉之急;二是厘清受控技术清单,分类定当,尽快攻克技术难度最小的受控技术,逐步提升攻克难度层次或档次,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毅力,利用现有基础,加快创造发明急需技术成果,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三是发挥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中科大、中科院分院、高端院所等策源地创造发明优势,营造极其优越的发明创造环境,不遗余力、不惜代价组织拔尖人才刻苦攻关,快速提高创造发明成功率。
(四)、资源匮乏问题与对策
1、从视角上剖析问题。安徽辖区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皖江马鞍山铁金属及伴随粘土、硫铁、磷酸、绿松石等;铜陵铜金属及伴随金、银、磷、酸等,淮南、淮北两市储藏大量优质煤炭;水资源主要集中于长江、淮河、巢湖、石臼湖、新安江等;农业、中草药资源主要集中于江淮和淮北等两地区;文旅主要有凌家滩、褒禅山、采石矶、李白墓、霸王祠、包公祠、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天堂寨、牯牛降等资源十分丰厚。但是,自然矿产资源业已采掘近70年,大部分基本枯竭,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接续产业发展压力加大。先进制造业原材料资源显现匮乏,尤其是特种材料、高技术元器件、稀有原材料短缺,譬如合肥、江淮、皖江及淮北由于资源匮乏,制造业、新产业规模不大,产品不优、综合效益低等瓶颈。从视角看,这是不可克隆的经济发展规律。
2、从视角上研究对策。一是补短板,锻造长板,从经济发展规律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以创新驱动,紧盯市场精品需求,集中智力锻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制造产业;三是突出安徽经济发展综合优势,承接辐射转移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构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体系,凝心聚力推进产业集群、创业基地,锚定标杆,奋勇争先。
(五)、安环保护问题与对策
1、从视角上剖析问题。安徽经济发展中安全应急、环境保护一是涉及煤碳、铁矿、铜矿、石油采掘等领域,易发多发,属于重点防范范围;二是尾矿库、水库、危险物品、炸药、大型仓储、大型重工业厂房、重轻化工等领域,属于重点防范范围;三是大型综合性商场、大型娱乐场所、三甲医院、突发性公共事件、大型餐饮酒店、自来水、燃气、电力、高压特高压输变电、重点实验室、重点化验室领域,属于严防死守范围。
2、从视角上研究对策。一是提高安全应急、生态环境保护严防严控的清醒认识,实现防患于未然;二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严格按期或不定期督察、监测、检测,确保一切行为正常运行;三是强化岗位职责,配齐各类检测、监督、检测仪器仪表,配备技术熟练、专业型人员上岗,确保万无一失。
(六)、人才短缺问题与对策
1、从视角上剖析问题。安徽经济发展中的拔尖人才多数省辖市短缺,合肥市严重过剩,而且拥有较多顶尖人才没有用武之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后,全面进入高强度、高站位、高颜值、高标准、高效率状态,省委紧急出台引进高端人才30条。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安徽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高端人才匮乏,几乎没有本地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拥有的院士集中于中科大、中科院分院,集中于央企、国家科研院所,省内高等院校、特大型联合企业等至今几乎没有院士;二是安徽经济发展中急需的高端人才匮乏,硕士较多,博士甚少,大量博士、工匠流入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包含医院、学校及事业单位拔尖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峻;三是安徽经济发展的领导者真正懂经济技术、综合性复合型的较少,匮乏敢作为、能作为、抢作为的领导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盛行。
2、从视角上研究对策。一是按国内外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推进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均衡性大发展,坚决克服全省经济发展顾此失彼的现象,锻造留住高端人才、吸引高端人才的优越环境;二是腾笼换鸟,优胜劣汰,重组或集聚同类产业结构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做大做强做优集聚成为大型企业或独角兽;三是责成省属高校有的放矢培养经济发展中急需的高端人才,譬如推进的十大新兴产业、特大型联合企业、规上工业企业等需要什么样的高端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高端人才。只有高端人才集聚、优秀领导者集中,方可聚能促使安徽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
三、安徽经济发展行穏与致远
1、从视角看安徽经济发展行稳
安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巨大韧性、巨大的动能业已凸显。一是科学技术教育较发达、创新能力强,譬如中科大、中科院分院、国家科研院所,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以及一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二是安徽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优越,譬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综合保税区、自贸港、自贸区、进出口海关,以及国家发改委下文确定苏浙沪一对一扶持皖北八市经济发展等十分优越的发展条件;三是聚焦了未来可期盼的一大批产业独角兽、特拉斯,譬如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核心部件、人工智能、精品宝武马钢、江淮蔚来、奇瑞、华菱汉马等三大新能源汽车集团、精细轻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高端装备等15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超越性新兴产业。行的稳、看的见、见的好。
从视角看安徽经济发展致远。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从视角看,安徽经济社会业已掀起全方位、多格局、宽领域奋勇争先,已从顾此失彼加速向均衡性、公平性、优胜劣汰跨越式发展方向转型,省辖各市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安徽经济发展显现行稳致远。致远效能越来越大,十大新兴产业、培育万企上市,利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促使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建设、高质量发展。一是省委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一项项措施见效,一批批重大项目落地,一批省辖市迎头追赶,不达杆标不是好汉;二是补短板一针见血,快速扭转;补链强链延链立地见效;创新改造见真功,争抢技术居先;举力协力争抢高端人才,以优越环境引人、以优厚利益招人、以诚信稳住人;三是领导者转作风、转意识、转理念,身先士卒、拼搏苦干、务实求是、锚定标杆,甩开膀子大干蔚然成风。安徽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顺随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争先恐后,一代接一代干。安徽经济发展向超越式、跨越式模式奋勇争先、持续行稳致远,促使安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行稳致远。(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 教授级高工 杨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