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新安医学“道”与“法”
来源:江淮时报 2022-01-04 16:36:53 责编:奚正喜 金珊珊 张勇

800多年历史、800多位医家、800多部医著——新安医学发源于皖南徽州,曾以“北华佗、南新安”之名蜚声杏林,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新安医学在发展中仍有诸多方面不足。省政协农工党界提出《关于推进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提案》,得到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及省药监局、省文化和旅游厅重视和认真办理,四大措施将为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注入助推剂。

典籍深藏与“断层”之忧

“散落在民间的医学典籍大量流失,有的甚至被整车倒卖到外地。”提案反映,一方面典籍保护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典籍研究不够深入,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馆藏典籍,目前整理研究不足三分之一,众多偏方验方还有待挖掘。

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基础设施条件薄弱,人员严重老化,在办医规模上很难突破。本地自主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优质品牌价值发挥不足,对新安医学资源谋划利用不高。

现有的新安医学专科门诊总体还停留在家族传承、家庭门诊层面,开放观念不强,传承观念较为封闭,“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的现象依然存在,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较为突出。

从“新安名方”到“新安名药”

健全体系、扩大规模、固本培元、提升影响——提案提出了四大建议。

体系上,加快建设集中医预防、诊疗、康复及特色制剂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皖南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完善新安医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院前急救体系,发挥新安医学治未病作用。

规模上,实施道地药材绿色品牌战略,推动“新安名方”向“新安名药”转换,建立新安医学特色中药制剂中心,促进医养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融中医药治未病、文旅康养、慢病管理等于一体的康养旅游平台。

人才培养上,引进培养领军人才,推进新安医学名老中医学术传承,通过临床抄方、整理文案、撰写论文、出版专著等形式,跟师学习,同时扩充基层基础人才。

传承传播上,大力开展新安医学典籍与名方的研究,传承保护新安医学特色中药加工炮制等技艺。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等新安医学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探索新安医学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应用,积极投入中医药国际专利布局。

 从统筹谋划到强力推进

1985年,我省首次提出“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发展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其后相继成立了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安徽省中医文献所、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研究中心、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所等机构,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新安医学研究和新安医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受到国家部委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省卫生健康委表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安徽省中医药条例》,加快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

将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纳入安徽省“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级别项目研究、高水平成果产出、高效能社会服务为重点,以“产学研用”协同传承和集成创新为路径,统筹谋划,强力推进。

实施新安医学文献挖掘整理与数字化平台建设项目、新安医学活态传承项目、新安医学流派传承项目、新安医学高水平传承人培养项目和新安医学疑难疾病临床研究项目,对新安医学进行抢救性保护传承和应用开发研究。支持黄山市中医医院建设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基地,打造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依托,整合黄山市等地新安医学研究资源,组建成立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院,打造开放共享的新安医学传承创新研究平台。

支持古代经典名方制剂开发、基于皖产道地中药材的新食品原料等延伸产品的研发,加强“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制定皖产道地药材标准。建设新安医学健康旅游示范区,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省级特色小镇、祁门御医小镇等为基础,建设融治未病、健康养老、医养结合、慢病管理为一体的健康旅游平台,打造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

推动新安医学相关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认定工作,扩大新安医学相关非遗传承人群,优化传承人群结构,推荐新安医学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推进新安医学相关省级非遗传习基地的建立,扶持传统医药炮制技术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就业;推动新安医学助力康养旅游、非遗研学高质量发展。支持黄山市利用资源优势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动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记者 毛学农  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