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阳光明媚,在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吴善明正在家中专门开辟的工作室内忙碌,执着自己制作的画笔,通电后以烧红的笔尖在宣纸上游走作画,边创作边和几名小学生讲解火笔画的历史和特点。作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笔画传承人,吴善明从事火笔画创作已40余年,以铁为笔,以火为墨,不仅竹、木,他还能在宣纸以及丝绸等材料上作画。
“画布”可以是木板宣纸丝绸
当日下午,吴善明正制作农历虎年火笔画主题图,火笔所经之处,老虎头像栩栩如生,斑纹深浅不一,表面光滑细腻,呈象牙色,别有风格。
“火笔画”,又称烙画、烫画,兴盛于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清年间,盛行于民间。“在江淮地区流传很广,是很受欢迎的民间工艺美术。”1976年,从小爱绘画的吴善明进入合肥市工艺美术厂,成为一名火笔画的学徒,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祝华。
“即使爱绘画,开始还是很不适应。”“火笔画”的特征是以“铁”作笔,以“火”为墨,在木板、竹簧、宣纸、绫绸等不同材料上作画,作品大至数丈,小不盈尺,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吴善明开始是在三合板上进行火笔画,后来在包装盒上、屏风上作画,主要用于出口。“同样的图,画几百个,烫着烫着就不耐烦了。”如今进行创作,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灵感来画,吴善明说心情好多了。
小众的火笔画需要自己制作画笔
火笔画非常小众,买不到设备,吴善明用的笔是自己制作的,长约15公分,笔尖材料是铁,通上电源后笔尖逐渐烧红,当颜色红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利用温度在木板等“画布”上形成不同颜色,形成画作。“老前辈们条件更简陋,烫球是煤球。”“在木板上还简单一点,宣纸和丝绸上的难度就大了,不学习五六年是胜任不了的。”因为宣纸、丝绸等“画布”很容易烧毁。三年出徒,学习五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善明开始在宣纸上作画。
吴善明介绍,火笔画和国画、油画的技法基本一致,学习这门技艺需要一定的素描功底,作品也具备国画与油画的特色。30多年前,曾有一支日本代表团看到火笔画后,不相信是烫的,坚持认为是印刷品,“我就现场烫给他们看了。”在工艺美术厂时,吴善明就经常画动物和山水,笔下的猫、马憨态可掬,为此,他得到一个称呼——“猫马大师”。经过多年技艺打磨,如今他创作的板材烙画、宣纸烙画、绢面烙画作品已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忧心火笔画技艺濒临失传
“火笔画其实很有魅力,就一支火笔,完全凭手腕的速度,以及烫球温度,可以细描、烘晕,色彩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经过多年的创作与研究,吴善明代表作品主要有《八仙醉酒》《雄风千里》《鸟语花香》《荷塘月色》《黄山云海》等,色泽主要为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曾在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奖。临近春节,为迎接农历虎年,不少亲友向吴善明求与虎有关的火笔画。
“火笔画要画好,比较难。”吴善明介绍,火笔画走笔时,不仅需要腕力,还讲究走笔的速度,“对宣纸、丝绸都要有了解。”据其介绍,温度在“画布”有停滞,很容易烧焦宣纸丝绸。此外,“水火不容”,纸上烫画,要先装裱再作画,“如果画好再去装裱,有湿度,画就化了。”“现在从事火笔画行业的人越来越少,主要集中在安徽,能在宣纸上烫画的其实也只有两三位。”吴善明介绍,很多人跃跃欲试,但基本学习几天后就会放弃,“烫手,枯燥。戴上手套又没有手感。”吴善明表示,由于多种因素,火笔画制作技艺目前已处于濒危失传的境地,亟待国家和社会予以抢救和保护。(仲名山 詹伟伟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