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辛县阚疃镇,汪振金每天早早起来就在猪舍里忙碌着,添猪食、加水、清理猪粪……猪舍里,小猪的叫声让安静的早晨充满生机。
汪振金是阚疃镇脱贫致富的典型,他通过产业扶贫资金养殖生猪摘掉了“穷帽”。他已由过去的贫困户变成“养猪专业户”,不仅自己实现了脱贫致富,还激发了村里其他贫困户的养殖热情。
汪振金因小时候患病而留下了肢体的四级残疾。以前的他靠种地和到上海打零工为生,因无一技之长,腿脚行动又十分不便,生活一直非常艰难。2014年,他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享受相关扶贫政策,在感激政府扶持的同时,贫困户三个字也深深地刺激了他,他不愿做生活的弱者,梦想拼搏一番,走出困难的阴霾。
为了全家能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汪振金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开始发展养殖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摆在汪振金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资金问题。2017年10月,在阚疃镇政府的协调下,他筹借了40万元,在自家承包地里建设了2个养殖大棚。
厂房建好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汪振金联系到了安庆六马养殖场,购买了36头母猪和1头杜鲁克公猪,开始配种育仔。
为了早日摆脱贫困,汪振金坚信“只要踏实肯干,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白天他认真养猪,晚上就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技术方法,掌握市场行情。经过一年的悉心养殖,猪崽的成活率越来越高,2018年年底,他培育出了120头生猪,销售收入12万元。
脱贫不是目的,致富才是硬道理。2021年,汪振金增建了3个大棚,占地5亩,增添了打料机、育仔猪床等设备,虽然前前后后总计投入超过了38万元,但是老汪知道,要想养得更好必须升级设备。“现在一只猪崽600多元,我家现在40头母猪每头猪多养活2只猪崽,钱就回来了。”老汪早就算好了收入账。
伴随老汪致富之路的开启,乡亲近邻纷纷上门求学问技。汪振金热情招待,传授经验,平价销售猪崽,引导扶持乡亲们养殖生猪。“养猪不仅是短线的产业,更是长期坚持的事业,大家愿意干,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带着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王启林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