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宁国市确立了“全国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市争第一”工作目标,再次按下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为更好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宁国市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法律服务职能,积极为群众办实事,为企业解难题,司法行政工作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群众满意率达100%。
提高站位,主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主动参与和服务宁国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全年组织审查政府重大合同17件、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议题144件。对万家水库、重点PPP项目建设等社会关注度高、法律关系复杂或存在较大法律风险的重大事项,进行全过程跟踪、全领域参与、全环节把关,保证重大项目依法有序推进。着力发挥好法律顾问作用,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规则,规范聘用程序,引导法律顾问积极参与重大涉法事务审查和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及时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着力发挥好公证职能作用,积极为市级重点项目、安置房摇号等政府重点工作做好公证服务,为60多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挂牌出让提供现场监督公证,涉及标的逾10亿元。
立足岗位,主动服务企业营商环境。“立足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做好“加法精进”,深入论证、严格把关,为我市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保税仓库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竣工投产提供要素保障。做好“减法瘦身”,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梳理告知承诺制目录清单47项。集中清理有悖于平等保护原则、有违于优化营商环境、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做好“乘法驱动”,建立“万所联万会”工作机制,开展“法律服务进百企”专项法律服务,全年共为企业梳理风险点279个,撰写法治体检报告6份,提出意见建议176条。做好“处罚减负”,推进包容审慎监管,推行“柔性执法”,梳理涉市场经济主体的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90项,全力为企业依法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找准定位,主动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把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纳入乡村振兴“大盘子”。强化基层法治力量。广泛培育“法律明白人”“法治家庭”,发挥基层调解队伍、普法骨干和法治副书记作用,完善法律服务“一村一顾问”,实现农村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全覆盖。注重法治文化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法治文化公园(广场)64个。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和动态管理,新增1个国家级、5个省级、6个宣城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深化“百姓评理说事点”和各类专业调委会标准化建设,推动各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全年共有效调解纠纷5795件。
积极补位,主动服务群众急难愁盼。坚持以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为抓手,做细做实“为民办实事”项目。开通“领事代办认证”,为中鼎等进出口企业节省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突破地域管辖限制,在学历、学位、机动车驾驶证公证等方面提供跨省通办法律服务,着力满足来宁工作“高精尖”人才需求,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多地跑”“折返跑”等突出问题。推出法律援助便民服务10项承诺,畅通未成年人、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绿色通道,对行动不便人员上门服务,全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46件,有效解决困难群众民生问题。创新推出安徽宁国掌上法律公共服务大厅,群众可随时、随地享受律师咨询、法律文书、赔偿计算、法律法规查询等多项法律服务。去年底试运营以来,公众访问总量就达7772人次,在线解答群众法律咨询373人次,有效解决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好“访调对接”“访援对接”“访宣对接”,常态化落实“律师参与信访接待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帮助提供问题解决思路,有效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吕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