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司法局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为着力点,以满足群众法治需求为出发点,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落脚点,利用“六个立足”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一是立足群众喜闻乐见宣传形式,加强对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蒙城县司法局以“弘扬法治精神 树立法治信仰”为主题,面向全国开展了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收到作品40余篇。通过专家评选优秀法治文化作品12篇,聘请优秀文艺团队改编为不同的节目形式,深入全县各乡镇村法治文化大礼堂开展法律“巡展、巡讲、巡演”活动20场,在镇、村营造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二是立足公共法律服务,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将涉及农村土地权益、劳动权益、赡养抚养等纠纷纳入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强化农民工、残疾人、留守儿童、妇女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服务,对行动不便的受援群众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全县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418件,其中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382件,为农民工讨薪 900余万元,低保户案件34件,残疾人案件28件,收到受援群众自发赠送的锦旗4面。推广应用智能法律服务技术,在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工作室投放智能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机、便携式智能服务终端20余台。研发村居法律顾问手机APP,通过定位打卡,强化村(居)法律顾问管理。研发“蒙城县村居法律顾问微信小程序”,积极向人民群众推广应用,打造“随时、随地、随身”的公共法律服务。
三是立足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公证法律宣传服务。立足当地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为特殊困难群体免费办理公证事项,减免公证费用。公证处依托各司法所在全县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公证联系点,在各村设立公证联系人。在各公证联系点制作了展板,介绍公证业务和办理流程,放置公证宣传折页、常规公证事项办理所需要的证明材料清单等。利用节假日组织公证人员到各乡镇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推进公证法律服务向农村延伸。
四是立足减证便民,深化“互联网+司法行政”。运用“法治蒙城”微信公众号,推送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上线“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人民群众可以在线申请法律援助、公证、人民调解等业务,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智能化水平,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便可获得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远程探视系统在全县乡镇上线启用18个,为监狱服刑人员及其家属架起了沟通亲情、诉说衷肠的桥梁。成功开展远程探视会见1395例,惠及4185余名服刑人员家属。
五是立足建立乡村特色调解品牌,辐射带动及时有效化解纠纷。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在岳坊镇建立郑越龙调解工作室,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20余起,在当地赢得了广泛赞誉。退役军人王雷退役不褪色,先后接待来访退役军人五千多人次,参与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和信访事件29件,化解退役军人纠纷和信访积案16件。成立刘敬英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利用“离婚冷静期”,挽救了濒临破裂的家庭380余个。同时又在岳坊、庄周、许疃等乡镇探索建立三个“百姓评理说事点”,为群众搭建说事、议事、调事平台。
六是立足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在行政村(社区)醒目位置设立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创建法治文化广场(法治长廊),突出“法”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广大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运用村(居)“农民普法学校”、“农民法治文化礼堂”等普法阵地,加强对“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外出务工人员、人民调解员及普通村民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同时,指导村委会运用村村通广播、远程教育等载体,突出宣传与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民主管理、村民群众自治和基层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村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推进村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王凤荣 安徽法制报记者 常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