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民政作为兜底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了社会救助在乡村振兴中的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困难群众兜得准,兜得住。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扎紧筑牢
积极推进农村低保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加强工作对接,定期开展信息比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特别是无业可扶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对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和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按单人户纳入低保。目前,全镇农村低保对象506户786人,每月发放救助资金30余万元。特困供养对象437人,每月发放救助资金29余万元。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对突发性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急难问题的家庭或个人,及时实施临时救助,帮助他们解决暂时困难。今年以来累计临时救助人员达17人,发放救助金3.6万元。财政“一卡通”系统累计造册42批次,发放惠民资金500余万元。
社会事务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全镇农村社区标准化建设已实现15个村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全部达标30平方米。殡葬改革全面深化。投资350万元建设占地50亩的镇级公益性公墓,已建成墓穴700口。并为全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推进会提供观摩现场和会场。目前,全镇15个村均完成了“红白理事会”备案登记工作,另有谢村村、梅山村建设了专门移风易俗馆,为承办村域范围内红白事务提供了场所。未成年人保障措施逐步完善。建立镇村两级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络,14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得到保障,发放保障资金12.85万元。293名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关爱保护,100%落实临时监护措施。残疾人事业稳步推进。399名困难残疾人兑现生活补贴27.2万元、289名重度残疾人兑现护理补贴20.8万元,7名残疾人享受就业创业补贴2.1万元,119名精神类残疾人享受精神病药费补助11.9万元,24名残疾人兑现燃油补贴6240元,20名肇事肇祸精神患者兑现监护补贴4.8万元,12名智力精神重度残疾兑现评定补贴3000元,实现应补尽补。此外,15个村全部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建成1个“残疾人之家”,为全镇990名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社会组织力量不断凸显。全镇志愿者个人实名注册达111人,有党员、青年、妇女、老人、群众等,志愿者服务团体16个,发布项目5个,有志愿服务时长记录的志愿者人数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的比例100%。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中心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全力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6个试点村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的村级养老服务中心站。截至目前,养老服务中心站内部床位、桌椅、休闲娱乐器具均已落实到位,切实为本村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建设2个村民养老互助点,让低龄、身体好的老人发挥余热,服务和照料高龄或身体较差的老人,兼有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之所长。抓好敬老院运行管理。扎实开展敬老院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和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工作。狠抓敬老院疫情防控,落实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要点。切实保障175名集中供养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享晚年幸福生活。对40名重度失能老人落实包保联系人。对300名农村特困人员签订分散供养监护监管协议,责任到村到组到人,真正做到“衣食住行葬”落实到位,安全有保障。做好涉老补贴发放工作。727名高龄老人享受高龄津贴,发放津贴28.35万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陵阳镇将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让陵阳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钱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