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一向低调的泗县墩集镇因为一封信登上了全县的热搜榜,县市媒体连续报道,自媒体大咖争相转载转发,普通群众纷纷阅读点赞。这是怎样的一封信呢?
5月中旬,小麦即将收获,墩集镇在沪务工的农民都想趁着疫情好转了,回家收割庄稼。但为了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国家的防疫政策提倡“非必要不返乡”。据统计,墩集镇在上海务工的有近千人,如果他们一起都回来,隔离、管控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不回来,他们的麦子咋收割?
为此,墩集镇出台了帮助不能返乡群众收割小麦的政策。专门向在沪务工的人员发送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是:“非必要不返乡,收小麦请放心,凡是因疫情防控整户不能回来的在外务工户,实行夏收预约托管服务。只要你一个电话,村里将组织机械人力,帮你收割。”正是这封信、这个“收小麦请放心”,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自媒体公众号“魅力泗州”转发后,阅读量近万。广大群众纷纷留言,有的说:“这个好,解决困在上海老乡的后顾之忧了。”有的说:“给墩集的人性化管理点个赞,提高了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几天来,仅石龙岗一个村就有20户向村里打了请求帮助收割小麦的电话。为了落实这项工作,该村组织了党员志愿服务队,调度了52台收割机、4台打捆机,群众有需求随叫随到。在上海务工的赵大肯接受宿州市电视台电话采访时这样说:“真的感谢家乡政府,这下我们就是不回去也放心了,在上海工作也安心了。”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事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事。墩集镇一直把这个原则当作党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春节后,省市县发出了“一改两为五做到”的工作要求,墩集镇对照群众所思所盼认真查摆,发现了通村道路有损毁这个问题。这些损毁的道路大多是10年前通过“一事一议”项目修的,当时修路主要靠村级集资,建设标准较低,经过多年使用,损毁了不少,给群众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也留下了一些安全隐患。但因为单个损毁面积不大,分布在不同村不同地点,没法通过申报项目进行维修,怎么办?
群众有呼声,政府有回应。了解情况后,墩集镇党委政府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镇村干部对各村损毁道路进行了全面排查,从镇政府办公经费中挤出资金,对各村损毁道路重新进行了硬化,坍塌的桥涵也都得到维修。在修补好的马路上,项沟村刘老汉乐呵呵地说:“过去开三轮车走这里的时候,我都非常紧张,害怕翻车。现在修好了,既方便又安全。开车收庄稼啥的我再也不愁了。这样的政府才是为老百姓办事的政府。”
“民生安全大于天。现在农村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道路坑洼给他们的出行带来很多安全隐患。我们放弃五一假期休息,抓住近期晴好天气施工,目的就是更好更快地解决老百姓的烦心事。”墩集镇党委书记王胜这样说。
枝叶总关情,实事暖民心。这只是墩集镇为民办实事的两个缩影。更多的暖心好事、实事已经记在了墩集镇广大老百姓的心坎上。
3月份,本地出现输入性疫情,数十名群众被集中隔离。他们家老人孩子怎么办?地里的田管怎么办?这些问题,墩集镇党委政府都想在了前头,每户都安排一名党员干部包保。有的干部把隔离户的老人孩子领到了自己家中,有的党员帮助打农药、代养家禽,就像干自己的家务。“疫情防控中,尤其要守住民生底线。”这是那段时间墩集镇镇长徐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疫情紧张时候,物流受阻,本地产的草莓难以外销。墩集镇敢于担当、顶着压力,向县疫情防控指挥部争取“绿色通道”,外地收购草莓的车辆得以进入,广大莓农拍手称快,万亩草莓解决滞销难题。
不久前,石龙岗村创业青年王方养殖的几百亩小龙虾生病。正当他欲哭无泪的时候,书记、镇长都来了,了解情况后,及时联系县畜牧中心的技术人员,联系外地有经验的养殖户,对症施药,帮助他避免了损失。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是他对墩集镇党委政府的评价。(徐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