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新发镇
秸秆变废为宝,“牛倌”胡福平巧念“致富经”
来源:吕亚敏 陈莹 2022-05-30 11:15:57 责编:代明俊 喻寒松 夏朝阳

晨曦微露,温柔的风拂过寂静的村庄。当许多人还沉静在甜美的梦乡时,郎溪县新发镇新发村蔡村村民组的胡福平就已经早早地起床,来到牛棚,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喂饲料、添水、清扫牛棚……一排排牛舍内,大大小小几十头膘肥体壮的牛在圈舍里悠闲地吃着草,不时传来的“哞哞”声更让牛棚充满了生机。“养牛是一门技术活,但只要掌握了牛的习性,就可让牛健康成长,这些牛就是我发家致富的敲门砖”胡福平谈起了自己的养牛经,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今年58岁的胡福平是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以前长期在外地务工。2016年,头脑灵活的他尝试着发展生猪养殖,仔猪成年后拿到市场上卖,一进一出,每年收入也有个5万元,日子开始有一点起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一场猪瘟让他血本无归,也让他的创业事业走到了低谷。

天无绝人之路,性格倔强的胡福平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坚信爱拼才会赢。在一次去集镇农场市场上买菜时,他无意中听说现在肉牛价格好而且稳定。随后他又到县里和附近的几个市场了解了下,发现养牛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便和妻子合计后筹借了8万多元买了17头牛,开启了养牛之路。

为了更好的养殖,胡福平在村农家书屋借阅了很多肉牛养殖方面的书籍,利用空闲时间一本本翻阅,了解牛的科学饲养、驱虫、防病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他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养殖培训会,饲养过程中遇到问题,他及时向镇畜牧中心工作人员请教。多管齐下,勤学好问,胡福平在养牛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养牛技术要领。他养的牛很少生病,个个膘肥体壮。2021年底,牛棚里的母牛顺利生产14头牛犊,养殖规模扩大到42头,每年利润20余万元。

“要想牛长得壮,饲料是关键。现在我养殖的肉牛喂食的都是农作物秸秆,一年能吃掉200亩地的秸秆,既解决了畜牧饲料的问题,又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禁烧压力,变废为宝,算是一举多得。精细喂养育肥的肉牛最快一年多就可出栏,最慢也只需要2年左右,出栏的牛不愁销路,每头利润达到5000元。” 胡福平介绍。

如今,胡福平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是群众眼中的俊 “牛倌”。“看到我养牛赚了钱,不少村民都慕名上门请教,我都热心分享自己的养殖经验,带动村民们一起致富。” 胡福平致富不忘乡邻,谈到下一步打算,性格憨厚的胡福平胸有成竹地介绍道,他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创建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形式,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把养牛变成本村村民致富、乡村振兴的新产业。(吕亚敏 陈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