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城郊供电公司:乡村振兴路上,电能澎湃
来源: 2022-06-08 11:04:05 责编: 何雪峰 陈亮

近日,国网宿州市城郊供电公司机关党支部与顺河镇王垅村党总支共同开展“为民服务办实事 服务三农促振兴”联创共建活动。

电力服务“零距离” 让乡村宜居宜业

近日,顺河镇王垅村的十几座日光温室大棚里,长长的豆角挂满在翠绿的枝叶片上面,果农们正在田间忙碌着干农活,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温室大棚豆角种植从育苗、灌溉、通风等生产环节,每一项都离不开电力,供电公司隔三差五的帮我们检查设备,遇到故障一个电话就会上门来服务,帮我们解决后顾之忧,咱们供电公司真是给力!”6月1日,王垅村蔬菜大棚种植户望着自家长势喜人的豆角秧苗,对主动上门服务的国网宿州市城郊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赞不绝口。

image002

“王垅村现有11个自然村,26个村民组,6716人,土地面积10560亩,其中设施蔬菜5500亩;村现有家庭农场15家,种养专业合作社9家。近年来,该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果种植,主产的豆角、辣椒、芦笋等蔬菜,葡萄、草莓、西瓜、桃子等等水果,畅销全国各地。

“以前种菜靠天,现在种菜靠电,特别是冬天,我们这蔬果大棚卷帘机、抽水泵、补光灯、保温、保湿等等设备样样都离不开电。多亏了供电公司的‘红马甲’定期来为我们开展用电检查,用电放心了,大伙儿种菜更有底气了,今年的蔬果供应肯定没问题。”王垅村党总支书记李正玲说

顺河镇王垅村先后获得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用李正玲的话说,这些看上去是“面子”的荣誉,全是靠“里子”干出来的。“发展产业,搞好生态,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李正玲笑呵呵地说。

黄牛养殖电气化 助农民富裕富足

走进顺河镇的王垅村震兴肉牛养殖家庭农场,只见几名工人分工协作,忙着清扫场舍、卸货、铡草、喂料。牛舍里100多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肉牛正在悠闲地吃着新鲜美味的草料,西门塔尔肉牛咀嚼着草料。

“黄牛养殖行情稳定、养殖风险低,目前,每头牛毛利润在6000元左右,除去成本及工人工资年收入四五十万元不成问题。”养殖场负责人王震一边熟练操作自动喂料机一边说。

开办养殖场之前,王震一直在外地打工,收益甚微,2020年,他看准机会开始接触农业养殖工作,开启自己的养牛致富之路。据介绍,“西门塔尔”牛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属于乳肉兼用品种,成年公牛体重能达到800至1000公斤。经过不断的摸索,养牛场已经实现了“秸秆饲料喂牛—牛粪制作有机肥—有机肥改善土壤”的绿色循环,既减轻了环保压力,也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饮水不忘挖井人,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王震在原养殖场范围内计划再新建牛棚两座,扩大肉牛养殖规模,为村民提供优质牛苗,村民每个月有了固定的收入,依靠养牛产业发起了“牛”财,日子也跟着“牛”了起来,一起向着小康生活迈进。

image004

“乡村振兴电力先行。近三年,国网宿州市城郊供电公司立足农村现状和当地资源禀赋,不断提升电网能力和供电质量,对顺河进行了12个农网改造工程,总投资757.05万元。架空线路总长度2.526千米,配套低压架空线路24.92千米,配套低压电缆线路0.348千米,整改户表数2072户。”顺河服务部主任代心志说道。

果蔬烘干电代煤,促农业高质高效

“产品品质高了,附加值也更高,黄花菜成了黄金菜。有了电力保障,现在准备继续扩大生产线,进行反季节销售。”果蔬烘干厂负责人热情地介绍。

黄花菜在采摘后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加工,过去烘干主要靠晾晒和煤烘干方式,不仅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还受天气制约时间较长,真的是“靠天吃饭”。

“全电,自动化,不受天气影响,还比燃煤环保,费用也划算!”负责人介绍说,以往农场主、种植大户投资装配的烘干设备大多采用燃煤原料,随着城郊供电公司对“煤改电”等电能替代技术的大力宣传,由区财政到村项目投资98万元、村配套12万元,购置电气化烘干设备一台套,日可烘千鲜菜5000斤,产值7000元,有了电烘干,真是省心又方便。

“为进一步增加果蔬的附加值,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接下来计划增加烘干设备10台套,用于烘干本村及周边地区莴苣、豆角、黄花菜等果蔬。”将王垅村打造为黄花菜种植、烘干基地,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努力探索高附加值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接下来,该公司将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及时制订和调整电网建设和改造方案,加快电网改造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持续推进多元化、便利化的供电服务,乡村振兴路上,电能澎湃。(通讯员 吴慧慧)(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