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在来安县施官镇张储村的麦田里,只见搂草机、打捆机连续作业。不一会,满田的秸秆就变成了一个个圆柱体秸秆饼,叉草机挥舞着手臂,将秸秆饼装车,按照订单,将它们运往各个需要秸秆原料的企业。
“国家出台了很多秸秆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我们今年购买了秸秆搂草机和打捆机8台套,开展秸秆打捆收储。”正站在田头指挥操作的来安县苏皖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贾兴柱介绍,合作社在施官镇周边为农户的小麦秸秆打捆,并按照订单将收储来的秸秆送往周边企业,用于加工成饲料、燃料、基料等。
“秸秆的价格在285—300元/吨。此外,收储一吨秸秆还有50元奖补,除去收储成本,每吨秸秆大概能获利55—70元。”贾兴柱说,今年按照销售订单,合作社要完成秸秆打捆作业面积20000亩,目前已完成7000亩。
“吃”进去的是粉碎过的秸秆和锯末,“吐”出来的是一颗颗褐色燃料棒。走进位于水口镇的来安县方氏生物质新能源有限公司,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工人们正在生物燃料颗粒机前紧张地忙碌着。眼前的这台大机器,不仅解决了当地秸秆处理难题,也为工厂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机器吐出的短条状褐色物体,就是该公司以秸秆和锯末为主要原料生产出的生物颗粒燃料,这种生物燃料,燃烧热值可达到3800大卡,完全可以代替普通的煤炭,可是费用却比煤便宜30%。而且这种燃料燃烧充分、粉尘少、无硫化物,比煤炭更加环保,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不怕卖不掉,就怕秸秆供不上。”公司总经理任培培说。
该公司利用政府补贴购配置专门的打捆机,夏收时节,只要农民打来电话,打捆机就开到田里把秸秆打捆收走,实现秸秆收储、破碎、加工成型“一条龙”作业。“我们公司每年消耗秸秆4000多吨左右,基本可以消化周边乡镇多余的秸秆。”任培培说。
“对适宜机械打捆收储的,鼓励收储中心打捆收储,收储秸秆由相关企业进行利用。同时,推广秸秆切碎生物菌腐熟还田,增加土地有机质,培肥地力。”来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成干表示。
近年来,来安县按照“标本兼治、疏堵并举、源头控制”的原则,打造“企业+收储中心+村(经纪人)+农户”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出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秸秆还田、秸秆收储体系建设以及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给予资金奖补。据统计,2017年至2021年该县共计发放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595.4万元,其中2021年奖补资金为223万元。
政府的引导加上优厚的补贴,让人们看到了秸秆综合利用所带来的商机,许多人纷纷加入。目前,来安已有生物燃料加工企业6家、有机肥加工企业2家、规模牛羊养殖场5家,该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安徽党媒云 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苗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