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要闻
乡村振兴看安徽|大泉村:软豆腐雕出乡村振兴新“硬核”
来源:许雅婷 张文洲  2022-06-15 17:16:39 责编:张波 张文洲 喻寒松

“小心!”豆腐师傅杨兵提着一桶滚烫的豆浆倒入大缸,顿时水花四溅、热气腾腾。

2022年6月10日,在安徽寿县八公山乡大泉村老杨家豆腐坊,磨浆机在不停轰鸣,大锅里刚煮开的新鲜豆浆冒着白烟,杨兵和妻子穿梭在豆腐作坊里,汗水浸湿了衣衫。

截图20220615164415

无意之举“点化”传世豆腐

点卤间隙,杨兵才得以歇口气,跟记者说两句话:“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做豆腐的,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现在一天能做2000斤豆腐。”作坊一角,摆放着四五个浸泡黄豆的大缸,里面装的都是本地产的黄豆,“外地的做出来口感不行。”杨兵说,这些黄豆泡好后,经过磨浆、过滤、煮浆、点卤,便成了大家早餐时常吃的豆腐脑。杨兵说着,又赶紧将豆腐脑舀进模具里,包上纱布,一层压一层码放在一起。杨兵说,经过一宿挤压排出多余水份后,白白嫩嫩的豆腐就做好了。

像杨兵这样世代传承的豆腐手艺人,在八公山乡不在少数,因为这里是豆腐的诞生之地。当地民间传说,淮南王刘安在炼丹时出了神,无意间将丹母液(豆浆)泼洒到了丹料(石膏)上,白色的豆浆凝结成鲜嫩柔滑之物,刘安等人尝了尝,觉得鲜美无比,惊呼离奇,世界上第一块豆腐从此诞生,时称“黎祁”。淮水汤汤,八公苍苍,豆腐故里,朝敬赞襄。“八公山豆腐”从此声名远扬。

无奈之举造成“空心”豆腐

说起豆腐故里的佼佼者,要数大泉村一带,而让大泉村豆腐远近闻名的“秘密武器”,便是这里的水。“村里有两眼泉,东边的叫‘玛瑙泉’,西边的叫‘大泉’,村民们平时洗衣烧饭做豆腐,用的都是泉水。”大泉村党总支书记来宝介绍说,泉水清澈味醇、久旱不涸,用泉水磨制的豆腐,口感清爽、豆香浓郁。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过去大泉村几乎“家家都做豆腐,夜夜磨轮辘辘”,世人誉其为“中国豆腐村”。

然而就在几年前,大泉村却面临“缺少豆腐”的窘境。有人撰文《我在寿县吃到了一块“空心”豆腐?!》,道出了“中国豆腐村”名存实亡的现实困境。问及原因,来宝无奈地给出了答案:“没人愿意做豆腐了。”

“老话说人生有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做豆腐还没打工赚钱,年轻人都往外面跑。”来宝说,当时,市场和产业化是阻碍发展的两大“拦路虎”,“有的人做了几十年豆腐还在贫困线挣扎”,2014年大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255户692人。

截图20220615164214

用心之举雕出豆腐“硬核”

徒有虚名的“中国豆腐村”何去何从?大泉村决心抓好产业、旅游两把“金钥匙”,解锁豆腐村的致富大门。

脱贫攻坚战打响,村里首先稳住贫困户的“军心”,给每个贫困户发放3000元产业补贴,添置机械设备,提高豆腐产量。“可算解放双手了!”村民们喜上眉梢。接着大泉村将目光瞄准产业,传统的豆腐加工产值低,散户市场打不开,那就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凝聚合力开辟天地。

淮南王刘安墓旁,即将试营业的寿县豆腐小镇有限责任公司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公司由曾经的合作社注册而成,将吸纳当地散户生产豆腐制品,已注册品牌“黎祁”。公司法人来小龙说,成立公司的初衷就是“想让豆腐产品和文化走得更远”。

在产品深加工方面,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先行一步。“公司成立于2003年,有豆腐乳、茶干、粉皮、豆瓣酱等40多个产品,年创产值超6000万元,产品远销华东各大超市,供不应求。”公司副总经理把建军介绍说,2010年,“八公山泉”牌豆制品在上海世博会安徽周主题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喜摘金奖。工业化生产让八公山豆腐走出山村、走向世界。

同时,该公司还吸纳周边30名群众就业,其中脱贫户14人。2015年进厂的脱贫户陈西群就是受益者之一,“我家在张管村,下班10分钟就能到家,每月还有3000块钱,比以前打零工稳定多了!”

用功之举终让豆腐“兜福”

豆腐产业风生水起,旅游开发也不甘示弱。2017年,寿县八公山豆腐小镇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从豆腐生产加工转向豆腐文旅融合发展。豆腐始祖祭拜、豆腐宴开发、豆腐制作体验、豆腐文化参观……豆腐小镇不仅“好吃”,还好看好玩,不仅国内游客常来过把嘴瘾,国外游客也慕名而来,探寻豆腐根源。

大泉村紧跟旅游开发步伐,打造豆腐文化街,提升“中国豆腐村”颜值。来宝说:“我们村投入3600万左右改造街景,整条街长约1400米,全部改造成汉代仿古建筑。去年4月份开工,现在已经全部建成完工。”

小镇建起来了,名气打出去了,村民们的信心也涨起来了。“我现在做豆腐每年能挣十几万,等疫情过去了游客多起来,收入只增不减。现在让我去干别的我也不去了!”杨兵笑着说。来宝也感慨说:“目前大泉村有110多个豆腐作坊,我们这的豆腐终于不是‘空心’的了!”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豆腐小镇名片,凝聚小作坊、企业、政府合力,大力发展深加工和休闲旅游,让豆腐真正为群众‘兜福’。”八公山乡乡村振兴工作站站长张郑说,豆腐古称“兜福”,古人这一期许即将成为现实。

如今,走在豆腐小镇的街头,家家户户都重燃烟火,豆腐缸又热气腾腾起来,街上的行人都会忍不住赞一句:“真香!”(安徽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许雅婷 张文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