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临泉新闻
临泉:传承乡土文化 为乡村“护根”
来源:彭建涛 2022-06-20 17:39:12 责编:许雅婷 喻寒松 张波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传承乡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支撑。繁荣与创新乡土文化,不仅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的精髓,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源泉。农民群体的根始终在乡村,优秀的乡土文化是农民群体恋家的桥梁与中介。因此,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留住乡村记忆。

其次,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创建良好的社会秩序。乡土文化通过民俗民规、信仰礼仪等文化载体,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的生活能够起到良好的融合作用。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能通过榜样、言教和舆论等方式对人进行品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当地的社会秩序,为乡村振兴战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资本。乡土文化既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可以促使经济更加具有竞争力,在经济产业中,它所包含的文化因子越重,其产品的附加值就会越高,在市场中实现的经济价值就越大。

传承与创新优秀乡土文化面临的挑战

首先,乡土文化保护意识淡薄。一些人对传统乡土文化了解不够,保护意识越来越淡薄,不懂得传承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传统文化正日渐被其他文化所同化。加之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重物质、轻文化,重开发、轻保护的功利主义,导致许多传统乡土文化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的地位。比如说临泉县的杂技小镇,开发力度很大。阜南县的柳编,在全国闻名,形成了产业链。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背后深层次乡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缺乏乡土文化根源的支撑。

第二,一些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不够。有些历史遗迹较多的村庄,为了发展经济,不惜拆除古建筑,有的甚至排放工业废水,不仅影响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造成了污染。此外,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小村合并现象,也对乡土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第三,乡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随着村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的出现,乡土文化传承人存在断层问题,民间艺人所剩不多。比如临泉的肘阁抬阁、剪纸、烙画、戏曲等民间艺术品都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危机。

第四,乡土文化发展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首先体现在文化投入与成效不成正比。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斥巨资建设的文化公共服务项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很多场所被闲置,群众利用率低。其次,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级文化站的文化专干配备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并且多是兼职。还有乡村文化活动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文化品牌打造意识不强,缺乏特色。

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的保障措施

复兴乡土文化,最要紧的不是彻底否定,而是发现、维系和恢复原有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与世界观,使之与现代价值相嫁接、相融合,生长出新的价值。所以,只有依托乡村自身、依靠农民自觉行动,激发农民的自尊和自信,才能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内在动力的乡村文化。

第一,重拾与保护农村的自然风貌。优秀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需要乡村这个载体。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风貌的村落,采取灵活多样、差异化的保护和管理模式,实现乡土文化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保护。同时,要鼓励民间资本的介入,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式来保护古村落、古建筑等非物质乡土文化遗产。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措施,增加农村文化遗产地的保护资金来源,对接城乡文明,建设真正的美丽乡村,使乡土文明在长期的自我维持中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第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要以乡村为纽带,依靠乡村的物质基础、群众组织等优势,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条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本村的特色文化进行招商引资、开发旅游;要以乡村为依托,继承和发扬本土精神内涵,加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比如临泉县杨桥镇成立了“肘阁、抬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拨付资金建立“肘阁、抬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传习基地,使得肘阁抬阁表演得以传承有序。

第三,重视文化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基层政府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便民利民的原则,确保乡村基础文化设施能满足乡村服务功能的发展要求。将乡村原来闲置的设施改建为有利于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的文化建设,把公共文化设施工程纳入到为民服务的重点议程,从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并动员社会企业或个人广泛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如临泉县是“杂技之乡”,为此每年预算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杂技学校、团队建设、精品创新等。

第四,激发农民文化传承的主体自觉性。农民既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更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者。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独特绝活的民间艺人,政府不仅要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更应该鼓励他们开门收徒,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储备青年人才。另外,还要重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要采用现代化的方式推进乡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如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优秀乡土文化的元素与符号,让优秀的乡土文化真正的走进青少年学生的心里,让他们自觉担负起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比如,界首市在阜阳科技工程学校已开设“彩陶艺术班”“渔鼓艺术班”“剪纸艺术班”3个非遗传承班,以推动非遗有序传承。

第五,完善乡土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建议市县两级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乡土文化振兴长远规划方案,来保障优秀乡土文化的健康发展。比如,临泉县杨桥镇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拨付专项资金购置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复印机等设备,全面收集非遗文字、录音、影像、图片、书籍和实物等资料,建立了非遗人才库和资料数据库。第二,打造一支能够传承乡土文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可以依托退休的公务员、教师等专业人员,组建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团体、志愿者队伍。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定期到基层村落宣讲当地优秀乡土文化,开展文化惠民、送文下乡等活动,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创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新乡贤文化、新的村规民约、定期举办以“乡音、乡情、乡愁”为主题的活动,让在外游子、企业家等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去。(彭建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