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闫彬陷入极度的焦虑与苦闷中。
她流转6000多亩土地种植的洋火姜,很快要进入收获季节了,预计产量将达到300万斤。
“在当地超市和饭店能卖一点,通过‘拼多多’等线上渠道也能卖一些,但最多只能卖出几万斤。300万斤这个量太大了,没有更广的销路的话,后果不堪设想。”6月21日,闫彬给本报打来电话,希望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社会各界能伸出援手“帮帮她”!
今年50岁的闫彬,是金寨县果子园乡白纸棚村的一位农家女。她结婚后,孩子很小时丈夫就去世。为了孩子和家庭,1995年,当时22岁的她独闯上海,做废纸收购生意,历经20年的辛苦打拼,终于在上海立足,一儿一女也都成家立业。
按理说,她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是,她想到老家有年迈的父母,想回去陪伴老人,同时可利用在外打拼积攒的资金在家乡做点事情,带动家乡的产业发展。
做什么?闫彬想到自小就吃过的洋火姜,家乡的林间、草丛等地方很容易找到的一种野生植物。何不把这好食材利用起来?她决定流转土地,规模种植洋火姜。
洋火姜是姜科植物的一种,也叫阳荷,它的根茎可以食用,它的外观与平时人们用的火柴头很相似,而火柴又叫洋火,所以人们就把定名为洋火姜。在日本和我国湖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贵州等地均有生长,属于耐荫性植物。
“洋火姜的营养价值、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素有‘亚洲人参’之美誉。”闫彬介绍,洋火姜适应性强,耐贫瘠耐干旱,根系发达,茎秆粗壮,一年种多年收;种植简易且管理成本低,基本不需要施肥,不需要打农药,成熟采收期是每年的7月至8月。
2017年开始,她大量收集山区的野生洋火姜,并小面积地试种、育苗。2018年她在白纸棚村种了100多亩洋火姜。后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展。到2020年,已在金寨县关庙乡、吴家店镇、南溪镇、天堂寨镇等乡镇,共种植洋火姜6000多亩。
“2021年开始收获,当年只采收了十几万斤,卖出两万多斤,约有10万斤放冷库里,结果,没卖掉。时间一长,就全烂了。”闫彬说,洋火姜的亩产量一般在300斤至800斤,按平均亩产500斤计算,今年6000亩洋火姜,如果全部采收的话,总产将达到300万斤。
五年来,为了这个产业,闫彬已投入2000多万元,如今身陷困境、焦急万分。
“大别山的洋火姜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大别山人也和它一样顽强!”闫彬说,“我认识到自己犯了盲目扩大洋火姜种植面积的错误。但面对困难,我没有趴下,一直在积极拓展销路。无奈,个人的力量微薄。我盼望地方政府、社会各界能为洋火姜的销售支支招、出把力,给返乡创业者鼓鼓劲!”(安徽党媒云 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漆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