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在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镇郑老营社区恒温20多摄氏度的兴亿养殖场内,工人哼着曲儿向猪栏里撒着黄色的消毒颗粒,上午的忙碌已经接近尾声。洗澡、消毒、换衣、开闸喂食、餐后消毒……这是工人们在生猪出栏前每天的工作流程。
“我们设备都比较先进,猪棚都配有水帘、风机还有地暖,院里几个罐子装饲料。每隔两天罐车都拉饲料过来存饲料罐里面,我们每天按下喂料开关,饲料就定量顺着管道从饲料罐流到每个猪栏的食槽里。猪吃好了在旁边的饮水装置喝水,喝的时候才出水,避免猪饮用水污染的问题,全程干净卫生!”该农场负责人郑辉介绍道,“等猪吃好喝好,工人就推车消毒,猪栏内外,每天消毒一次,确保猪健康长好!”
兴亿养殖场占地面积50亩,猪棚12个,养殖有4000多头育肥猪。该养殖场从建成之初就与合肥肥东的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公司提供饲料和猪苗,郑辉负担电费、人员工资、场地设施的出资。等到生猪长成,合作公司按照猪肉市场行情不同,按生猪头数给饲养费,养殖场每年净利润从几十万到两百多万不等,也为周围村民提供了务工的好去处。
“在养猪场干活每个月工资能拿5000块,全是自动化的装置,活儿也不累。”30岁的郑东东笑着说道,“咱这养猪场内外环境也好,像往年老猪场那样臭气熏天的情况是完全没有的。猪栏的水泥漏粪板下面连着粪道,开关控制拉粪板把粪便导入棚子一头的水泥池,再用水泵抽到黑膜沼气池沤肥,经过几个月的处理臭气没有了。产物是很好的农家肥,还田浇灌到一墙之隔530亩地的伟翔家庭农场韭菜园。这一圈下来解决了猪粪便的污染问题,猪的吃喝拉撒都在这一片地方解决掉,不排放污染物。就跟把猪装在不漏臭气的大口袋里养一样,不脏不臭绿色环保,还能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江集镇引导、支持绿色规模化产业发展,让更多的“口袋”养殖落地生根,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马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