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实现理论和具体制度设计的衔接。6月25日,由浙江省“八八战略”研究院、浙江省政治学会主办,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长三角政治学会年会暨“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高端论坛在浙江龙游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受安徽省政治学会邀请和委托,黄山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汪明洁在会上作了题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之“新安江模式”——共治共赢共富的样板和典范》的大会发言。
先讲一个案例:2021年春节,黄山市新安江右岸大约5华里的一个四面环山的村落——卖花渔村,成为了拥有黄山和西递、宏村这样顶级旅游资源的黄山市最热旅游目的地、网红打卡点,7天假期里赏花的游客日均突破8000人,创历史新高。2021年4月22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卖花渔村的振兴之路》为题,报道了这个深藏大山、拥有万亩梅林的徽派古村是如何走出一条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之路的?“卖花渔村的答案是:守着绿水青山,依托传统文化,以农兴农,打造盆景和旅游两个产业,吸引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提供深厚的土壤和不竭的动力。”
文称:卖花渔村,其实只卖花不卖鱼,因为从空中俯瞰村庄形如一条鱼,村民将“鱼”字加上“三点水”,更期望生活能如鱼得水,故名卖花渔村。这个村有一句民谣:“爷爷种花孙儿卖”,种花、做盆景的传统起源于唐、兴盛于明,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感召下,卖花渔村以美好生态铺就美丽乡村底色,以传统文化助力现代产业,全村206户670多人90%以上念起“花经”,年销售盆景3万多钵,年产值2000多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旅游和种花两个产业支撑起村民们的幸福生活;相关产业链进一步辐射到附近的鲍庄、瀹潭、瀹坑等村甚至黄山市周边区县乡村,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卖花渔村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新安江模式”的一个代表和缩影,像这样的村落,在黄山市比比皆是,如朵朵繁花点缀于绿水青山、粉墙黛瓦之间,如歙县的姬公尖、汪满田、徽州区的西溪南、休宁县的祖源、木梨硔等。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六股尖,是安徽省内仅次于长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钱塘江正源,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年均出境水量占千岛湖入库水量60%以上,是皖浙两省人民的母亲河,是下游地区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华东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指导,并对试点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2011年2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对千岛湖及上游新安江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千岛湖是我国极为难得的优质水资源,加强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意义重大,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亲手揭开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的大幕。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上发表文章,指出,“要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鼓励流域上下游之间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对新安江水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全面推动流域上下游共治共赢共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流域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2012-2014年、2015-2017年、2018-2020年,皖浙两省接续开展了三轮试点,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走出“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互促共富之路,形成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共治共富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
一、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既是共治的榜样,也是共富的典范。
十余年来,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不断创新发展、丰富完善,今日的新安江流域,已经成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探索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极大造福了流域广大人民。
——生态效益显著。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连续11年达到皖浙两省协定的生态保护补偿考核要求,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千岛湖水质实现同步改善,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心安之江”。
——经济效益递增。经原环保部环规院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64.5亿元。依托生态优势,“十三五”期间,黄山市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80亿元,2021年茶叶出口额占全国11%、全省89%;“田园徽州”“黟品五黑”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打响,泉水鱼、乡村生态旅游等一大批全国叫得响的绿色名片在黄山诞生,好山好水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聚宝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去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较2017年增长137%,“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社会效益凸显。试点工作入选2015年全国十大改革案例、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安徽省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领域改革八大品牌,亮相“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新安江黄山段入选生态环境部2021年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生态美超市”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2022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为安徽省唯一入选项目。
——制度效益放大。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写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写入中组部编写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近日又入选中央党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选案例(全国40个,安徽唯一)。“新安江模式”在全省和全国其他10个流域、15个省份复制推广,比如桂粤九洲江、闽粤汀江—韩江、冀津引滦入津、赣粤东江、冀京潮白河以及省份众多、利益关系复杂的长江流域等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随后都纷纷建立起来。2019年12月,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相关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相继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协同深化事项,同时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也对试验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正加快规划升级,争取尽快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二、为保护“一江清水”实现共赢,黄山市及新安江两岸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在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的过程中,黄山市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紧盯污染源头实施靶向治理,全力以赴抓好污染整治,同时拒绝了大批企业进入,并加快工业企业关停并转、转型升级步伐,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很多发展机会。
污染治理方面。黄山市在全省首创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等“七统一”农药集中配送模式,全市农药使用量呈现逐年递减态势。全域推广“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茶园绿色防控,扎实推进化肥农药替代、畜禽规模养殖提升,关闭搬迁124家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292家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大力推进城乡污水治理,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启动实施并建成运营全市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和餐厨垃圾收运处置PPP项目,建成城镇污水主干管网320公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全市三区四县建成区以外的集镇、村庄、水域保洁和垃圾清运,实现体制市场化、运行智能化、管理专业化、操作制度化,覆盖面积约9188平方公里,惠及人口约116万人。2010年率先在国内开始网箱清退工作,2014年沿江5993只、35.5万平方米网箱全部进行了拆除,2019年完成了全流域的退捕禁捕;持续开展船舶污水收集装置改造和港区收集点建设,船舶靠岸、污水进管,客货船污水基本实现零排放。据统计,三轮试点以来,黄山市累计实施新安江治理项目325个,投资资金206.95亿元。
产业发展方面。历史上,新安江上游有20多万“后靠移民”,为新安江水库建设作出巨大牺牲,他们缺乏土地和生产资料,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但限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的补偿很少。这些移民为保护一江清水,退养水上网箱,不再下江捕鱼,虽然各级政府给予了一定补偿,并积极推动移民易地搬迁,但这种补偿和搬迁更多属于兜底性质,存在返贫隐患。比如,为巩固流域网箱退养成果,黄山市按网箱面积20-200元/平方米标准给予退养户转产一次性补助、免费开展转产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给予一年期贷款贴息扶持等,促进网箱退养户有序转产发展,但从实际情况看,退养户退养后户均年减少2万元,为新安江流域环境治理作出了较大牺牲。再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安江水库建设和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利电力部重申的新安江水库移民界线审定标准,都是征地采用坝前水位为两年一遇洪水回水位、移民采用坝前水位十年一遇洪水回水位;但实际核准移民迁移范围为二年一遇洪水回水位,导致二至十年回水线之间移民应迁未迁。1984年调查统计,歙县库区征地线至移民线之间应迁移民人口1万多人,经过近40年的繁衍生息,按人口自然增长率估算目前人口约2万人;在2020年歙县“7.7洪灾”中,新安江最高水位108.39米,受水库尾水顶托影响,新安江沿线安徽省歙县境内受淹影响人口3万余人,其中沿江房屋受淹3472户10922人,歙县城区一片汪洋,当年高考被迫延期,洪灾造成的损失极其惨重。近年来,为最大限度防治工业污染源,黄山市坚持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编制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并加快工业企业关停并转、转型升级步伐,累计关停污染企业220多家,整体搬入循环经济园区企业110多家,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拒绝污染项目190多个,这也是多年来黄山市工业总量居安徽省末位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数据显示,2021年黄山市规上工业企业仅570户、仅占全省的2.9%、居全省第15位,规模最大的永佳集团总营收仅62.49亿元,产值超10亿元企业仅4户,超5亿元的仅14户,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1.2%。无工则不富,目前黄山市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经济总量未过千亿的地级市。
当前,在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改革和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的工作方面不足和问题:
建设目标待拓展。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承担着在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上再探新路的重任。为保障试验区走深走实,2021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编制了试验区建设方案,并以省政府名义商请浙江省政府会签,待两省正式会签完成后联名上报国家部委审查批复。但目前建设方案尚未正式印发实施,试验区建设工作缺乏充足的政策依据和指导。
补偿机制待健全。近年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主要以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输血型”补偿为主,补偿方式相对单一,产业、人才等“造血型”补偿偏少。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财力支撑较为薄弱,缺乏新的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试点以来,黄山市投入新安江流域治理资金200多亿元,但得到的补偿资金仅为51亿元(其中中央下拨资金18.1亿元,安徽省配套资金17亿元,浙江省补偿资金15.9亿元),与上游地区发展机会成本、污染治理成本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严重不对等,生态产品的稀缺性未得到充分反映。
联动合力待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专业度高,工程系统复杂,急需省级及以上层面指导支持;同时,新安江流域上游大部分区域为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约束大、产业单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仅靠黄山市自身很难建立健全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运作机制。此外,试验区作为一项探索性工作,目前国家、省级层面尚未出台为试验区量身打造的优惠政策,各类型、各层级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尚未形成衔接配合的政策叠加效应。
三、全方位拓展试点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共治共富共赢长效机制。
栉风沐雨征程远,号角一声起新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山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不懈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多措并举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把黄山加快建设成为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添砖加瓦、助力赋能,为打造共治共赢共富的样板和典范再探新路、再作示范。
——聚焦流域保护,打造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新样板。探索实施统一的试验区环境保护、环境整治、产业准入等标准,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协同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监管,打造全域垃圾分类管理的“黄山样本”。严格执行禁休渔制度,打好松材线虫病阻击战和黄山松保卫战,共筑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
——聚焦制度创新,打造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模式。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发展合作机制,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打造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产业链分工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衔接统一。加快开展上下游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健全纵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聚焦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典范。加快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探索实行GEP核算体系,创新设立“两山”银行、“两山”基金,提升排污权、用能权、水权、林业碳汇市场化交易水平,加快打造区域性绿色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全力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继续发挥生态优势,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特色牌”,不断提高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全域旅游,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让生态“含绿量”变成发展“含金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共进,在新安江流域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美丽安徽的全新篇章,全面打造新时代共治共赢共同富裕的崭新样板。(汪明洁 孙思旻 陈歆 本文供图:黄晨、方永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