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气温在38度以上,暑热蒸腾。在肥东县长临河镇东光社区安徽昇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基地,10多位农民正在水稻品种展示田里忙着拔除“混”在稻丛里的稗子,基地科技人员在种子试验田里观察记录水稻育种材料生长情况。
“水稻育种科研基地管理上要求精细,很多事要靠人工来做。”该科研基地负责人江正发告诉记者,人工插秧,人工除草,人工施肥、打药、灌溉,这些都需要请周边的村民来帮忙。
“我家有1.2亩地流转给这个基地了,基地建成后,我就经常过来干活,120元一天。这比到外地打工强多了。”今年55岁的村民张元善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去年底,我们以每亩每年700元的租金,流转土地120亩。接着修机耕路和排灌渠、整改田块、建起围栏。今年5月份开始,陆续播种水稻。其中,种子试验田72亩、品种展示田24亩、制种田10亩。”江正发介绍,基地现有筑优110、筑优丝苗2号等34个成熟杂交水稻新品种和5000余份杂交水稻育种材料。
“这个基地集水稻新品种展示、新组合测优、新组合比较试验、新材料选育于一体,是我镇‘科技强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合肥市建设‘种业之都’的一大新亮点。”长临河镇农办主任牛和军表示。
种子是农业“芯片”,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基础。
安徽昇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企业,除了肥东县长临河镇这个科研基地,他们在贵州、海南还建有水稻、玉米科研基地210亩,在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贵州岑巩县建有稳定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万余亩,年生产杂交水稻种子200余万公斤。
“搞种子培育,很辛苦,过程也漫长,一旦成功了,也很有成就感。我们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签署了种子研发合作协议。”江正发表示,已有4个水稻品种通过审定,目前有20多个品种正在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区试。(安徽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