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萧县新闻
不种玉米种水稻,路套村找到致富新“套路”
来源:张娅娜 2022-07-17 10:35:18 责编:何雪峰 代明俊 喻寒松 实习编辑 张微

近年来,萧县杨楼镇路套村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契机,解放思想、稳中求变,仅一年时间,实现了从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万元的“空壳村”到2021年突破50万元的“明星村”的转变。

党组织领导,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路套村位于萧县杨楼镇北部9公里处,北邻铜山县,全村耕地面积5260亩。下辖3个党支部,5个自然村,其中党员69名。

路套村地势低洼,资源禀赋有限,尤其村北部地块雨季容易积水,即便想方设法排沟挖渠,但由于地势特殊性,每逢雨水大时,玉米难以获益,群众全年只能收种一季冬麦,这种看天吃饭的窘境,党总支书记郭长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家地里的庄稼都无法收获,群众何时才能走上奔向富裕的康庄大道?

村两委干部开始思考“没钱、没资源、没项目,要实现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要发展壮大,路该怎么走?”经过无数次地商讨,认为集体经济发展就要做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应该在农村主业上谋发展、求壮大。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沟通商量后决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村内的低洼地块集约起来,进行规模化种植,同时为村民做好兜底工作。

“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不相信也不明白村委会为什么会以市场价集约这些内涝严重无法种植小麦玉米的土地,直到我们一家一户敲门解释,村民们才愿意把土地交给我们,当时我们一共集约了205亩土地。”郭长锋说,“村民朋友们愿意把地交给咱,没啥说的,就是下定决心,甩开膀子大胆干,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干部们说干就干,2019年9月23日,萧县承森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结合群众意见制订土地流转方案,广泛宣传,积极发动群众参与。

挖掘资源,开辟集体经济“源头活水”

路套村两委干部回顾往年,痛定思痛,决心开放思想,邀请选派干部参与指导,多次到江苏徐州等地考察学习,通过专家分析研判,市场考察调研,村党组织初步确定了一条可以让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增收的道路,即:种植水稻。“把劣势变优势,地势低,种不了小麦玉米,就去调整种植结构,要想改变现状,我们的眼光就要放远点,寻找适合我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党总支书记郭长锋说。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对土地进行改造,考虑到种植水稻的水源需求量大,村两委干部积极与临近的江苏省2个行政村协商把水源、电源引进来,以解决水稻种植基地水资源不足的难题。自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在路套村正发生巨变。

合作社将流转的分散土地化零为整,在集中连片的土地上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原先的田间小道变成了耕地,实际增大了耕地面积;因为集中采购量大,种子、化肥、农药的价格比农户单独购买要低,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并且集中连片规模越大,化肥减施量也越大,更便于机械化种植收割,种植成本进一步降低。农技专家也主动来帮忙,到合作社指导科学种田,再到后期田间管理,村集体的稻田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路套村的规模种植效益日渐显现,小麦亩产800多斤,水稻亩产可达1300斤,从一季收获“闲置地”到两季发展“吨粮田”,2021年路套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2万元。

QQ截图20220715164605

实事惠民,打造惠利民生的“美丽村庄”

路套村调整种植结构之后,有效解决了地势短板,化劣势变为优势,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但“水稻+小麦”的种植方式依旧摆脱不了传统种植的圈子,在求稳的同时,路套村党总支书记郭长锋开始思考多元发展的路子。2022年种植大蒜35亩,在留有1.5万斤作为蒜种的同时,依旧为村集体增加4万元的收入,同时合作社每年可提供50多个岗位,为村民发放10余万元的工钱,真正实现了“厚家底、富村民。”

路套村坚持“集体经济集体用,集体经济为集体”的原则,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确保阳光运行、惠利民生。2021年至今共建设50座涵管桥、安装35盏路灯,实现道路网格化,90%村民房前屋后有水泥路通达,垃圾处理设施完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铺设广场及配齐健身娱乐器材。2022年路套村实施“党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投入近50余万元用于提高村部办公条件、党员活动中心和党群服务站建设,扎实推进党员服务队在秸杆禁烧、志愿活动、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开展中的作用发挥,正是群众看到了村内的一系列转变,使2022年集约土地量直接翻倍。真正做到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党员示范、鼓励群众参与、着眼解决问题,助推乡村振兴。

下一步,路套村将继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坚持党建带动,最大限度地把村级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深入发展“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同时加快项目建设,形成水稻“产销储”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实现村民收入、产业效益、绿色生产、生态保护四方共赢,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张娅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