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治理有效是基础和保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青阳县杨田镇黄泥村通过实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理清理顺“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以自治为基,激活善治的内生力。通过村党总支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有效引导自治实践,不断激发群众参与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村委会换届选举就是村民实现自治的有效体现。2021年9月,黄泥村启动新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在村党组织的有力引领和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下,村委会顺利实现新老过渡,大家选出来的新一届班子也确实给村里带来了新的气象。在推动村级乡村建设事业中,该村也注重发挥自治的促动作用。例如,2022年初,在村民议事大会上,只有1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名额,却有4个村民组争着申报,于是村“两委”决定哪个村民组先行动,村里就支持哪个村民组先实施。该村华庄组率先行动,发动村民推进房前屋后整治和改厕,并动员致富能手和回乡能人带头筹资推进“户户通”道路硬化,村里便水到渠成地确定华庄组为今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真正实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该做法先后被《池州日报》《安徽日报》宣传报道)。同样,黄泥村也十分重视通过自治来盘活资产、发展产业。黄泥村是农耕大村,村集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因地制宜开办了一家植物油坊,既满足了周边村民用菜籽兑换菜籽油的生活需求,又拓展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渠道。近年来由于管理经营不善,油坊陷入困境。2021年,村“两委”经充分商议和广泛征求意见,调整了油坊负责人,并规范管理制度、升级生产设备,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植物油坊运营趋于正常,也切实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而在村“两委”的积极倡导和村民代表的一致同意下,该村每年盘点光伏发电、村办企业、出租厂房等渠道所获得的集体经济收入,从中拿出至少80%用在解决群众诉求较集中的难题上,此举也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认可,无疑也是“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办”的生动实践。
以法治为本,强化善治的持久力。黄泥村在基层治理中注重在各方面注入法治文化元素,比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法治长廊等阵地加强法治政策宣传,切实引导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在实施法治中,注重发挥好网格员的重要作用,按照“边界清晰、规模合理、覆盖全面”的要求,全村划分为24个网格,24名网格员就如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苗头、反映情况、化解矛盾,有效将村里的各类矛盾纠纷等问题解决在一线,总体上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深入挖掘传统法治文化,在村里建设了一座法治文化广场并切实发挥效用,真正让法治文化根植群众内心。在法治文化的长期沁润下,黄泥村乡风和谐、民风和善,村民们解决问题“信法不信访”,矛盾纠纷及时得到调解,信访维稳态势良好,平安建设基础扎实,多年来连续在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等工作考核中表现优异,成为当地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法治新村。
以德治为先,巩固善治的助推力。作为传统的农耕村落,黄泥村在农耕文明浸润和长期道德实践中积淀了优良的家风家训文化,这恰好为德治提供了丰厚滋养和有力支撑。比如,在当地施氏家训中就有“正心术、事父母、睦宗族、习礼仪、禁非为、和邻里”等道德规范,至今在村民中间仍影响深远。2021年,黄泥村将过去优良的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重新制定了简明易懂的《黄泥村村规民约》,基本涵盖了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广泛宣传,现已成为村里推进德治的有效遵循和行为规范。为了让德治深入人心,黄泥村每年还定期举办相关活动有力推动德治“外化于行”,举行重阳节孝老爱亲、“六一”儿童节关爱少年儿童等慈善活动,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适时组织召开黄泥村道德评议会、乡贤恳谈会等等。通过这些举措,黄泥村在村民中间大力宣传表彰了身边的凡人善举,为广大村民树立了可亲可学可复制的道德榜样,切实引导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德治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黄泥村家风好、民风淳、乡风净,形成了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庄和谐的良好局面,一个个道德典型也应运而生。例如,黄泥村中桥组村民组长王秀发五十余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双目失明、腿脚不便的岳父,成为当地引以为荣的道德典范,王秀发及其家庭也获得了全省百名孝星、池州好人、最美池州人、青阳县五好家庭等诸多荣誉称号,俨然已成该村赓续德治传统、涵育孝善之风的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