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灵璧新闻
贫困村变身产业强村!杨集村破茧成蝶有何秘诀?
来源:王庆明 2022-08-01 16:45:39 责编:何雪峰 方欢 喻寒松 张波

​灵璧县杨疃镇杨集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全村945户4534人,1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如今的杨集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齐头并进,几乎人人就业,户户增收。2019年底,这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实现了整村脱贫退出。脱贫后的杨集村并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做大产业文章,持续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杨集村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两任驻村工作队(扶贫工作队和乡村振兴工作队)道出了其中的“密诀”。

找准症结,精准发力

2017年4月,宿州市妇联副主席葛德莲任队长的扶贫工作队入驻杨疃镇杨集村,开始了为期4年的驻村扶贫工作。到村之初,深知村情村貌的落后,同时,深入村民了解,他们期盼着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你们来了,这回我们的日子可算有了奔头。”一位老大爷的这句话,让葛德莲一行三人深感责任重大。

组织的信任、村民的期望、现实的烂摊子,让扶贫工作队满怀信心,却又忐忑不安。在他们看来,眼下就是考验自己的时刻,一定要干好。

怎么干?是摆在扶贫工作队面前的首要问题。以后的日子里,驻村工作队三人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带着土壤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全村所有地块进行检测,深入农户家中,逐户逐人了解情况,并一一做了详细记录,摸清村情,找准贫穷的症结,确定发展方向。

经过与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沟通交流,得知制约杨集村发展主要因素有:村民一直延续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没有人敢创新,所以一直没有好的产业,产值也极低下;村“两委”干部年龄较大,思想观念陈旧,没有敢闯敢干的人,干劲不足;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群众的生活环境差,容易生病,造成贫困。

找到问题后,接下来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对症下药,逐个攻破。

抓好文化建设,提高思想水平

原来的杨集村委会,日常办公全部集中在一间旧房子里,拥挤不堪。村民来办事也常常需要排队等候,效率低。为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阵地,2018年4月,扶贫工作队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村委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建成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等,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募捐和购买了关于种植、养殖、农技、农艺等类图书及报刊,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确保图书阅览室专室专用,充分发挥“两室”的效能。

2017年9月和2021年11月,按照灵璧县《关于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通知》文件精神,杨集村召开两次村民代表大会,以“合法合规、发扬民主、价值引领、因地制宜”为原则,修订村规民约。

该村组织留守妇女参加村里组织的娱乐活动,增加了村民之间的感情联络,又活跃了人气,为群众提供正能量的文化服务。狠抓文化建设,为提高村民思想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党的建设,提升阵地引领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驻村工作队发动群众,推荐有责任心、敢担当的年轻人,把他们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2018年6月,村“两委”换届,2名大专及以上学历、30岁以下、能力强、头脑灵活的同志进村“两委”。2021年11月村“两委”再次换届,7名“两委”干部均为高中以上学历,其中35周岁以下有5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5人,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党组织领办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其他群众紧随其后。在杨集村形成了热火朝天搞经济的局面。

村党组织力量加强了,同时,驻村工作队与村党组织还注重抓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学习交流,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不断提高全村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党员积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开展我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等活动;加大对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致富知识、服务能力和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带头能力。

村党委一边抓牢抓实党员教育工作,一边抓党员的管理工作。杨集村广大党员党性修养进一步提升,党员服务能力增强了,服务水平提升了,在推动脱贫攻坚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力带领群众谋发展。

培育后备人才,积蓄人才优势

驻村工作队与杨集村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一批年轻的致富带头人。先后聘请河南、福建等地方食用菌培植专家定点和长期对本村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指导。还鼓励外地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大力推进本土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涌现出以程壮壮、李为侠、李新亚等为代表的近20人的先进典型,搞起了村产业多元化,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抓好结对帮带机制。驻村工作队对选青推优产生的后备干部,及时督促村级加强培育,做好“传、帮、带”工作的同时,明确包村干部和选派干部帮带后备人才成长的责任。完善和发展村集体经济激励机制。激发村干部主动担当、创新发展的意识,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对在脱贫攻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形成村“两委”重视、社会尊重、青年向往、人才自豪的生动局面。

坚持稳保就业,促进产业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结合杨集村实际,驻村工作队将“一户一就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切入点,他们一边通过市妇联等相关单位协调县内外企业,一边深入贫困户,挨家挨户做工作,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同时,加快推进本村的产业项目建设,帮助不能外出的贫困户就地就业。目前,除在外务工人员外,在本村产业项目中就业的村民已达300多人,每人每月增收1800元以上。

针对家里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的,驻村工作队协调村“两委”及各级职能部门在村里办起了幼儿园并推行互助居家养老,解决了外出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

经过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2020年底,杨集村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子,而组织上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工作任务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取而代之的是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工作。

面对一个偏远的以农业为主的大村,如何搞好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工作,是摆在现任乡村振兴工作队全体队员面前的一个大“考”题。

乡村振兴工作队入驻之初,对村未来的发展村民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应该发展见效快的化工产业,一种认为应该充分挖掘土地资源发展见效可能比较慢的现代化的设施农业。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代表一致认为杨集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借助国家的惠民政策,大力搞好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农业、特色产业等,大搞果蔬、蜜薯、食用菌和甲鱼等产业,打造杨集村。

“现在的‘慢发展’是为了将来的环保而又健康的发展。”驻村工作队长王庆明说。近来,村委会制订计划,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请有关专家来村考察,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新路子,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实行“三职合一”模式。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长由村党组织书记主任程壮壮兼任,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兼任合作社理事等职务,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

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产业大户先后成立了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实现由单一化向综合性和多元化转变,几年间,快速崛起了果蔬、蜜薯、食用菌和甲鱼等产业。2021年10月,杨集村“两委”换届后,新一届班子将党建与产业的融合,引导和带动更多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形成了“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现在,杨集村已拥有20座占地20亩的现代化出菇棚,年产值300多万元,110多亩果蔬大棚,近1000亩蜜薯,年产值500多万元,20座占地110亩的钢构甲鱼养殖大棚,年产值3000余万元,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成功注册了“黑姑娘”和“杨集甲天下”等。各产业组织常年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季节性就业岗位400多个。

村里产业“旺”了,人气也火了,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选择“燕归巢”,不少人还介绍外商来本地搞农业产业开发,提高了本地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质量,如今,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落地生根,大家更铆足了劲投身于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王庆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