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木塔乡位于皖南山区,盛产毛竹,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晚清民国时期,“木塔竹编”曾一度成为徽州市场的知名品牌。
“以前,我们乡每个自然村都有篾匠。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塑料制品逐步取代竹编制品,竹编制品就渐渐淡出了大家的生活,篾匠这个行业也随之歇业了。”日前,在木塔乡中园村竹编艺人苏新春家中,他一边手剖篾丝,一边和记者交流。
“那时,人们的收入普遍较低,大家只能算眼前帐,塑料制品确实要便宜一些。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塑料制品寿命短,远不及竹编经久耐用,更重要的是,大家认识到了部分塑料制品对身体和环境有一定的危害,竹编便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苏新春介绍,他歇业20多年了,但对竹编的情怀始终没减,近年来,人们追求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来找他做竹编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茶厂,簸箕、茶篮、茶罩等产品一订就是几十套,他重拾篾刀后,就放不下来了。
“竹编制品,结构严实,工艺精巧,经久耐用。2008年,竹编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园村党支部副书记苏加乐说,现在,戴顶精美的竹编斗笠,或拿个精美的小竹篮去买菜卖货,既生态又时尚,竹编已广受人们青睐。
据了解,木塔乡有毛竹资源近万亩。而今,无论是居民处于追求生活品质的需求,还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对用具的需求,竹编市场在不断增大,一批竹编老艺人基本都已重操旧业,部分年轻人也积极主动学艺。据初步统计,该乡竹编制品年产值由6年前的5万余元上升到2021年的50多万元。
“一根70余斤重的竹子,目前原材料价格约10元,做成生产生活类竹编可卖100-300元,如做成竹编工艺品,可卖数百元甚至上千元。”木塔乡苏村村竹编老艺人苏金龙告诉记者。
“作为典型的山区乡镇,我们要充分发挥毛竹面积大的资源优势和有一批竹编老艺人的技术力量优势,抓好竹编工艺传承,推动竹编产业发展。积极鼓励竹编老艺人多带徒,努力培育一支年轻化的竹编人才队伍,乡政府在产品宣传推介、电商营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木塔竹编’重放光彩!”木塔乡乡长胡松旺表示。(通讯员 汪有民 安徽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