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埇桥新闻
志愿服务引领新风尚——埇桥区西关街道“一改两为五做到”侧记
来源:孟爱学 徐星辰 2022-08-04 17:00:10 责编:何雪峰 喻寒松 夏朝阳 实习编辑 姚靖卓

自今年以来,宿州市埇桥区西关街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和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助力“一改两为”落地生根,走深走实见成效。

党旗飘扬党徽闪耀

危难显身手,与病毒赛跑,与时间竞速。“我是党员,我志愿到小区参加防控,请组织安排工作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辖区党员干部与青年学子第一时间响应志愿者招募动员令。

1600多名在职党员、大学生就地转为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承担所在社区疫情防控重任。31个临时党支部的31面党旗高高飘扬,党徽闪耀,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敢打硬仗,承担宣传引导、值班值守、信息登记、秩序维护、物资供应、心理疏导等服务工作,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社区“三长”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统一指挥调度下,做好卡口值守、核查登记、防疫宣传、秩序维护、核酸检测、环境消杀、生活保障、物资配送、困难群众帮扶等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优良作风。

抗击疫情青春无悔

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不仅有广大医护人员、街道社区党员干部,还有不少青年学子,他们或维持现场秩序、或引导过往群众有序排队进行核酸检测、或耐心为群众答疑解惑……“红马甲”汇聚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孙振洋,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大二学生,疫情防控期间,他身兼数职,一个人承担了信息员、联络员、宣传员、战斗员多个角色。疫情之初,他协助社区进行大排查,挨家挨户摸排,对重点户、重点人群做足功课,做好人文关怀。他负责的点位包含2个老旧小区以及沿街商铺,排查难度大,面对困难,孙振洋迎难而上,开启白加黑模式,挨家挨户敲门进行排查登记、汇总、上报。经过一周的时间,孙振洋共摸排住户542户1356人、沿街门面23家,并全部登记上册,真正做到了“管住门、管住人、管住车、扫好码”。

花雨阳是黑龙江大学二年级学生、中共预备党员,疫情来临,他第一时间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每天凌晨四点半,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社区集合,在简单吃过早饭、领到检测物资后,便匆匆赶往采样点,摆放酒精、准备免洗手凝胶、检测管及核酸检测棉签、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口罩……一切准备就绪,5点左右,专业医护人员来到采样点,核酸采样工作正式开始。

“请大家排好队,间隔两米,不要着急,一个一个来。”花雨阳认真核对居民信息,测温登记,并引导大家有序排队。孙振阳则负责核酸检测前的信息录入,烈日下,一天近一两千人次,即使汗流浃背,他仍然笑着说:“疫情之下,人人有责,抗击疫情是当代青年应尽到的责任,我们只是以微薄之力,为家乡抗疫工作作出贡献。”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能为家乡抗疫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义不容辞!”花雨阳目光炯炯、话语铿锵。

暖心养老爱不隔离

徐某是西关街道环宇社区居民,70多岁,体弱多病,无儿无女,2008年,由于个人原因提前离岗。由于退休后部分养老保险政策未能落实到位,他多次不停奔走在各级信访部门。7月19日以来,小区封控管理,徐某心想,过去自己总是上访,现在小区封控,米面和蔬菜都没有了,自己该怎么办呢?万般无奈,徐某只能怀着忐忑的心情拨通小区党员志愿服务队的电话。电话那端马上回应道:“不用着急,你安心在家等着,不要出门,我们马上安排志愿者上门配送。”

事后,徐某告诉大家:“真的非常感谢志愿者的无私帮助!小区的党员志愿者们没日没夜地奋战在抗疫一线,每天都很辛苦,把我们订的蔬菜和物品送到门口,在他们的努力下,物资供应从未间断过。有志愿者在,爱不隔离!”

西关街道实施暖心工程,把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的理念进一步推进到社区一线,该街道每个小区均成立志愿者小分队,专门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特殊群体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解决困难,在社区弘扬大爱精神,引领社会新风尚。(孟爱学 徐星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