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地市:
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老兵融>市县风采
界首市退役军人应坤:为了脚下的这方土地
来源:邵梦 张锐乾 2022-08-24 18:03:41 责编:纵强 许梦源 王逸群 实习编辑 高雅娜

图为安徽正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应坤(左三)在博览会向界首市副市长武子林(右一)汇报工作

8月19日至8月20日,2022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安徽省正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阜阳市参展企业之一,退役军人应坤是这家企业的老总。

18岁当兵时,他的使命是保家卫国。

33岁创业时,他的职责是攻坚克难。

年近不惑,回望自己当过司机、干过经理、卖过煤炭的峥嵘岁月,正视自己作为一名从军营里走出的企业家身份,安徽正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应坤有了更为高远的志向: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

深耕于秸秆有机肥行业,向有机水果种植下游延伸……

过去7年间,他从未懈怠、也从未停下进军绿色农业的脚步,哪怕让他放弃稳定的天能电池界首总代理身份,哪怕他将倾尽所有,哪怕市场并没有向他笑脸相迎……在他身上,展现的是中国军人的吃苦耐劳和坚定信念,是新一代创业者的杀伐果断和独立自主,是界首人对家乡的热爱、对土地的眷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应坤正在乘着绿色农业的春风,成为界首市杰出的绿色卫士;界首,在应坤们的保驾护航下,向着“盘活绿水青山、共享金山银山”的和谐城市不断迈进;农业,在应坤们的开拓进取下,在绿色、科技、循环的创新之道上阔步向前。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隆冬腊月,呼啸的北风穿过皖北平原,哪怕天空是阳光普照、晴朗明媚,也无法驱散这凛冽的寒意。此时在界首市王集镇李彬庄村,安徽正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草莓大棚里却暖如阳春,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挂在碧绿的枝叶间,越发显得娇小可爱,一派生机勃勃,让人不知今夕何夕。

2020年夏天,应坤流转了120亩地,摇身一变成了应季水果的种植大户。“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与传统果农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土壤,这是添加了秸秆有机肥的营养土,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土壤酸碱性,更能够提升作物的有机含量,天然无污染。

“我们的草莓不用洗也能吃。”应坤弯腰摘下一颗草莓,立刻扔进嘴里。

距离此处约20公里砖集镇刘楼村,正基生态农业的有机肥生产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运转着,掺土、打碎、发酵、高温杀菌……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而又热火朝天。从有机肥研发生产到水果种植的产业链延伸,应坤正在带领正基生态农业走出一条别具一格的绿色农业之路。从天能电池界首总代理到退役军人企业家,对他来说,一切并不那么容易,一切又顺理成章。2012年,空缺了一年的天能电池界首总代理职位终于有所归属,担纲大任的正是刚回到家乡界首的应坤。从零开始,到年销售1000万元,应坤仅仅用了三年时间,“界首市每卖出一块天能电池必经我的手。”每年数十万元的收入原本可以让他安逸地偏安于皖北一隅,但他却不以为然:“做得再好也不是自己的东西。”他不想再依靠大树,哪怕前方是丛生的荆棘,也想独自去闯一闯。恰逢此时,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给了应坤一次改变的机会,也成了他事业的转折点。

在江苏宜兴的亲戚家,一场界首老乡的私下聚会上,他遇到了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酒过三巡、一阵寒暄过后,二人渐渐热络起来。他方才得知,这位朋友所从事的秸秆芦苇综合利用生意正风生水起。也正是在此时,应坤第一次被科普关于有机肥的知识。原来利用芦苇、稻草等废物的发酵也能够做出营养土、有机肥。生物有机肥不仅可以“变废为宝”,通过就地取材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改良土壤、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种植生产成本。

回到界首后,应坤立刻展开调研,并发现,生物有机肥富含大量有机物质、有益微生物、中微量元素和土壤改良调理剂,借助微生物作用能够把土壤中有机物分解转化成有机胶体,使土壤变成稳定的团粒结构,长期施用能改善土壤理化结构和保水、保肥、透气性能,达到提高有机质含量、保水透气、培肥地力的作用。此外,生物有机肥提供作物生长有机营养全元素,抑制各种病原菌繁殖,降解土壤中残留的化肥、农药、重金属和其它污染物,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提升作物绿色有机品质。“通过量化数据可以看到,生物有机肥种植的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率比传统肥料高30%左右,减少化肥施用量30%-50%,比使用传统肥料增产20%左右。”

一个秋意渐浓的午后,他驱车途经界首郊区。望着远处阡陌纵横,成堆的秸秆散落其间,他心中一动:界首秸秆资源如此丰富,何不用作发酵有机肥?事实上,深处淮北平原的界首市,农作物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8万公顷左右,秸秆年产量高达60万吨。秸秆禁烧的压力可见一斑。

如何综合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率,成了界首市多年的“烦恼”。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仅小麦秸秆总量就达到29万吨。尽管通过短茬收割、粉碎还田、免耕直播,其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100%,但直接粉碎还田的部分就有26.1万吨,占秸秆总量的90%。“这意味着既有的秸秆循环利用附加值低,秸秆能源、秸秆基料化的利用率同样不高,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势在必行。”应坤意识到,出手的时机到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

这一年,他辞去已干多年的电池总代理,斥资200万元一手创办了安徽省正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并将工厂建于界首市砖集镇刘楼行政村、界首市王集镇李彬庄行政村,以农业废弃物秸秆为基础原料,添加畜禽粪便及各种辅料,加工制作营养土和农家肥。

起初,工厂非但没有产出,每年还要投入四五十万元进行研发,应坤几乎将过去多年的积蓄全部砸进去。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开始了,他便从未想过放弃,这一坚持,就是两度春去秋来。然而,他的研发成果新鲜出炉,一口气申请了15项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方面的专利,市场的冷淡却立即浇灭了他刚蓄满的一腔热血。

“尤其是大公司,不敢大规模尝试。”再多的豪情万丈此时也只剩下一襟晚照。正是这一襟晚照,令应坤置之死地而后生。市场不认可,他只好凭一己之力一点一点敲开市场的大门,哪怕是一扇窗也好,甚至自掏腰包,成吨成吨地赠送给客户试用。他至今犹记得正基生态农业的第一个客户——界首市当地的一个种西瓜的种植大户。在应坤承诺承担减产率超过10%的全部损失时,这个种养大户终于不再迟疑,决定拿出一亩地来尝试。应坤当时想的是,买下10%减产量,损失不过万元。可一旦得到了客户的认可,那将是“星星之火”,这个风险值得冒!后来的事实是对他当初这一决策的最佳诠释。

随着政策春风徐徐吹来,应坤的坚守终见曙光。2016年,农业部出台《关于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方案》;2017年,农业部开展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了化肥,在全国选了100个县,每个县补贴1000元用于支持有机肥施用;2018年,有机肥补贴全面启动……掘金这个千亿市场,应坤可谓找对了方向。

2018年,正基生态农业产值达200万元;2019年,产值达300万元;2020年,产值首度突破千万元大关……

“砖集镇刘楼的分工厂全负荷运转,一年能生产有机肥1万吨。但是,囿于秸秆原料不稳定等因素,现在年产能在5000吨左右。”应坤透露,公司目前年利用秸秆2.5万吨、畜禽粪便1.5万吨,年产营养土2万吨,农家肥2.2万吨。最让他感到引以为傲的是公司厚积薄发的研发能力。

截至目前,正基生态农业共有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8项、注册商标6项。自主研发了“一种适用于浅栽植物的花卉营养土”“一种农业用秸秆回收粉碎一体化装置”发明专利已经授权投入市场,2018年该公司被认定为安徽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2020年被评为安徽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不仅如此,不断壮大的正基生态农业还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增收,其中带动退役军人35人就业、帮扶贫困户65人脱贫、帮扶退役军人4人创业。

吃水不忘挖井人

去年,正基生态农业已在界首市王集镇李彬庄和芦村镇芦村村增设两个分厂,一旦投产,公司将实现年产5万吨有机肥的规模,为提高界首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利用程度添砖加瓦。

应坤的事业同时也得到了界首市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这种模式解决了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问题,将有效改善界首及其周边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助力界首发展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界首市将大力支持正基生态农业的秸秆收储、项目推进和有机肥销售等工作,引导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创业者的应坤时刻懂得回馈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每逢“八一”建军节和春节,他都会组织退役军人企业家去慰问功臣模范和退役军人贫困户。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应坤等退役军人志愿者带着方便面、口罩、饮用水、菊花茶等物品分别到芦村镇界首和河南郸城交界的疫情防控卡点,靳寨乡魏庄村、西城街道汪庄社区与河南沈丘交界的卡点,王集镇后刘庄、泉阳镇王付全、代桥镇与颍泉区交界的卡点,田营镇荣窑与太和交界、东城街道与太和交界卡点,陶庙镇赵庄等疫情防控卡点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慰问,为砖集镇刘楼行政村购买了盾牌、防护叉配合村干部进行巡逻、防控……应坤通过身体力行,诠释着“逆行者”的意义。

眼下,随着绿色农业正在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流,应坤也对自己正在深耕的行业信心满满。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表示,全年要持续推动化肥农药负增长,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应用范围,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坚持并确保农业绿色发展。放眼全球,有机肥的应用已经颇为成熟。美国的有机肥料占比46%、英国占57%、德国占60%、法国占37%、澳大利亚占55%、加拿大占60%、韩国占48%、日本更是高达76%。反观我国,尽管作为肥料生产大国和肥料使用大国,其化肥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在实际使用中,新型肥料所占比重不到20%。

“有机肥未来潜力无穷。”应坤认为,一方面,过去传统化肥的投入引起了包括土壤酸化、盐渍化、土壤养分失衡等在内的土壤质量退化以及土壤硝酸盐积累、地下水和地表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改良土壤肥力、农场品增值增量的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转变势在必行,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压力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一组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我国有机肥料行业在10%至15%左右的增速增长。到2023年,产值规模将达到2155亿元。

不过,在应坤看来,企业规模小、产品所占比重低、科技研发不足、资金实力较为薄弱等问题长期掣肘有机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随着生物肥料、水溶肥、微生物肥、菌肥等新型肥料诞生推动中国有机肥走向纵深,我们要继续更新设备和研发实力,并向产品细分化的方向不断刷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邵梦 张锐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