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垃圾运走了,广场运动设施修好了,安全又整洁。”郎溪县建平镇张钱村钱大伯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多亏了村里的‘小板凳’。”原来,钱大伯所在的张钱村创新工作方式,通过“板凳座谈”模式,将小板凳搬进村民组,通过“村民提、大家议、共同定、合力做”,解决民生难题。
今年来,张钱村以“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宗旨,打破传统会议模式,建立“小板凳议事会”制度,以入户“拉家常式”的讨论,实现大家事、大家议,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贴近村民 “小板凳”上讲政策
“大爷,你家孩子在县高级职业中学校读书,家里又是脱贫户,符合县‘雨露计划’政策享受标准,今年申请上,就有3000块钱补助呢……”张钱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程桂林向村民介绍郎溪县今年的扶持政策。
自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 张钱村积极创新形式,坚持村民在哪里,就把“小板凳”宣讲小课堂设在哪里。这不仅打破以往村里以召开会议、专题讲座的固有形式进行政策宣讲,还解决了场地、事件、人员局限的问题,实现由村民“跑腿”听讲座向宣讲员入户“拉家常”模式的转变,消除台上台下的距离感,更容易让村民产生亲近感。
倾听民声 “小板凳”上解民忧
“杨书记,你看我今年想搞个养虾的项目,但是确实资金有点紧张,咱政府对养殖有没有啥优惠政策或者补贴啥的?”“程主任,咱村的水管是哪里漏了,今天上午我家就停水了。”杨家发、程江兵同村民坐在一起唠家常、诉衷肠时,村民也开始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生活中碰到的难处、对村子里的想法等。
张钱村通过构筑服务群众的“小板凳议事”平台,就近便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村民代表等力量,走家入户联系民众,并在党群服务中心内搭起“小板凳议事会”,多渠道收集民众就医就业、矛盾纠纷等方面诉求。
同时,建立“小板凳解民忧”台账,通过倾听村民心声,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化解,民众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引导民众广开言路、反映诉求,为民众搭建议事平台。
民众自治 “小板凳”上促和谐
小板凳、大道理。解决村民的矛盾纠纷,还得村民自己唱主角。“小板凳议事会”制度建立后,张钱村坚持民众需求导向机制,以“村民提出、共同商议、共同决定、共同实施”为原则,有效整合两委、党员、网格员、村民等多方力量,形成“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治理闭环,就民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面对面进行交流,一对一进行解答,通过“小板凳议事”对村级事务进行协商。
“小板凳议事会”不仅拉近了党群邻里关系,还有效调动民众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目前,张钱村已通过“小板凳议事会”制度解决村民矛盾纠纷14起,做到“一般矛盾纠纷不出网格、重大矛盾纠纷不出村,矛盾纠纷不上交。”(黄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