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你们长年在山崖间清洁环境,日复一日呵护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护美丽的黄山,充分体现了敬业奉献精神。
迎客松第 19 任“守松人”、退役军人胡晓春感慨万千:“每读一遍信件,心里都热乎乎的,久久不能平静。”对他而言,迎客松下是他的另一个“哨位”,守护好美丽黄山,是他人生“第二战场”的职责和使命。
在黄山风景区,与胡晓春一样的退役军人,共有 400 余名。他们经历不同,岗位各异,但同样传递着真善美、散发着光与热。“我们都是收信人。”他们表示,将继续擦亮敬业奉献的亮丽底色。安徽党媒云老兵融自今日起,将陆续转载中国国防报刊发的黄山风景区工作的退役军人的事迹,讲述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守护美丽黄山、建设 美丽中国的故事。
测量枝干倾斜度,查看树皮健康程度,检查支撑杆状况……每天清晨6点半,是我和师傅胡晓春雷打不动的“早操”时间。从加入黄山迎客松应急保护队那天起,这样的“早操”,我已坚持了2200多天。
1987年,我出生在黄山东大门山脚下的三口镇。站在小镇街道上,抬头就能望见黄山主峰之一光明顶。这让我对黄山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标志性景观迎客松,也成为我心中的骄傲。我做梦都想不到,2016年9月1日,自己会加入迎客松应急保护队,成为一名“守松人”。
与迎客松的“缘分”,得益于我在原二炮工程部队8年的服役经历。
2006年,高考失利的我在家人的鼓励下参军入伍。在贵州大山深处,我所在的部队专门负责洞窟挖掘任务。“白天见不着太阳,晚上见不着月亮”的工作环境,让我和战友们比常人更耐得住寂寞,也锤炼了我严谨、细心的意志品质。当兵第2年,我进入“主力排”,第3年当上掘进班长,第4年带着全班成为连队掘进主力。
由于常年与绝壁、碎石打交道,那段日子,我们小伤小碰不断,甚至多次与“死神”擦肩。一次侧洞开掘作业中,我们班负责开第一炮。凿眼、装药、爆破……在战友们的配合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排烟后,我带着一名战友进洞排险。当我猛然注意到顶部碎石有松动迹象时,拉起战友就往外撤。说来万幸,就在我们到达安全区域后几秒钟,几块直径约2米的石头轰然坠落。事后,战友们为我的果断处置点赞,我心里清楚,身为班长,必须对战友的生命负责。
2014年脱下军装时,我的行囊里多了集体三等功、优秀士兵、优秀士官等大大小小的证书、奖章。2016年,当我带着这些荣誉参加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玉屏管理区防火队招聘时,当即获得面试官的认可。上岗后的第一天,领导带我来到胡晓春的值班室。
“晓春,这次给你物色到得力干将啦!”领导拉着我,笑呵呵地向胡晓春介绍。得知自己将配合胡晓春共同守护千年迎客松时,我兴奋得几天睡不好觉。从这天起,我正式成为“守松人”。
“我们守护的不是松,是一位长者,是中国人民的友好精神!”我至今记得师傅那天的嘱咐。在他的带领下,我悉心学习每一项防护知识,将迎客松当成自家老人般呵护。
2018年春节前后,黄山风景区遭遇冻雨天气,下的是雨,淋到身上就结成了冰。迎客松枝干的冰越结越厚,松针上很快结出冰球,随时有压断枝条的危险。在胡晓春的带领下,我和其他10名迎客松应急保护队队员,在不到6平米的值班室里全时待命。每小时记录监测数据,对下垂幅度较大的枝条进行临时支撑保护……6天里,我们顶着风雪和冻雨,全力保护迎客松。
因为有过工程兵严苛恶劣环境施工的经历,每一次检查、加固、防护,我都冲到前面。眉毛、睫毛上结了霜,我反而觉得自己也变成一位“老人”,更加理解迎客松的孤独、顽强,与它仿佛有了情感上的共鸣。
这些年,为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我想方设法提高自身本领。2018年,景区组织配备无人机,用于松林检测和病虫防治工作。我第一个报名参加培训,上课认真学,下课“开小灶”,很快掌握了无人机操作要领。原先对天都峰和莲花峰的松林进行人工巡查,需要4人花费2小时。如今我独自一人用无人机巡查,仅用40分钟就能完成。
6年来,在对迎客松和每一棵黄山松的守护中,我对这里的感情越来越深。它们有缝即入的钻劲,栉风沐雨的韧劲,像极了一位位战士。作为“守松人”,我或许可以化身成为一棵棵黄山松的“班长”,时刻准备着,既与它们并肩作战,又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竭尽所能守护它们的生命。(梅良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