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石磨米到机器加工,碾米作为农村农耕文化的一部分,走过了好几代人的春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碾米厂也越来越少,但在芜湖市南陵县绿岭村仍有一家碾米厂在坚守,这一守就是二十多年。丁献春就是这家碾米厂的主人。
说它是加工厂,倒不如说它是养活了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的一口“锅”。这种说法一方面是因为整个集镇就两家碾米厂,丁献春的厂子的服务范围就几乎覆盖了大半个镇子。还有一方面是因为丁献春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为周边村民服务。
初见丁献春时,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老花镜,身材瘦高的他脸上总是挂着甜蜜的笑容。他总爱穿着军绿色的罩衫大褂,也许是天气寒冷,也许是防止稻灰弄脏了衣服,总之这件衣服对他而言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丁献春说绿岭村最初是绿岭乡,不仅人口密集,街上商铺众多,经济发展十分景气,而且粮食连年丰收,他便想着做碾米生意。这不仅方便村民和自己家的吃饭问题,还能赚些许外快,补贴家用。
据丁献春回忆说,他的碾米机器已经换了两代了,前两代机器成本不高,碾米过程简单,出的米成色与质量也就一般,虽不能和政府粮站的米相提并论,但对于老百姓的日常食用那是绰绰有余,而且他的价格很低,村民们都乐意来他这碾米。就这样附近村民一传十,十传百就都来他这加工碾米,他的生意也因此一直兴隆。每每说到这里他就会特别开心,骄傲与幸福溢于言表。
他的第三代机器刚投入使用四个月,光机器成本就十几万,基本花光了他的全部积蓄。对于他更换新机器,他的爱人最初表示反对,她认为旧机器仍能使用,花光半生的积蓄买新机器太不值。他的孩子们则认为现在村里人口少,土地都被承包商租去种经济作物去了,几乎没有人种田,碾米的需求少之又少。所以他们一直希望丁献春放弃这份工作,和自己去城里享受安逸的生活。尽管和丁献春的想法不一致,但他的爱人和孩子并没有阻挠他购置新机器,然而事实证明丁献春的做法是光荣的是无私的。
丁献春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食用大米的要求也高了,但他知道村民们都是世代农民,大家都不乐意去超市买米吃。自那之后他开始四处打听,寻找能够加工出质量品相上等的机器。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第三代机器,用他的话说,这台机器最大的优点就是智能。丁献春介绍说,这台机器带色选机,机器不光能够实现给大米脱壳,还能够给大米分类。机器会自动分辨米的颜色和判断米的大小,将颜色不佳的大米与饱满度差的大米先筛选出来从废料口排出,进而留下优质大米。他说这样一来村民们就不需要为卖粮食买粮而苦恼,也不用为找不到合适的碾米厂而发愁了。
虽然解决了机器问题,但是老天爷似乎和丁献春开了一个玩笑。丁献春说自打他记事起就没有遇到过今年这般的气候,旱!他说村里的稻子大多颗粒无收,甚至有些村民干脆不收割,稻子就直接烂在了田地里。这样一来,无稻子可碾就成了大问题。一粥一饭,当思不易,机器成本和稻谷数量都是丁献春的大麻烦,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去增加碾米的价格,他还是收和以前一样的价钱,真正做到了“加量不加价”!“我不图这个发财,只是觉得这样既能照顾乡里乡亲,还能养家糊口,已经很不错了。”丁献春骄傲地说。
丁献春就是这样一位朴实的农民,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不计得失,坚守了二十余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丁献春坚守的二十年脚踏实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碾米已然成为了他生命中永恒的一部分。(马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