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乡村振兴
联三村:竹色葱茏谋振兴
来源:魏诺 2022-12-02 15:45:43 责编:代明俊 夏朝阳

“我们联三村以前很有钱的,别的地方的老百姓都没我们赚得多……”说完这句话,阮凤奇看向远处,久久没有出声。对面竹海涌动,在风中簌簌作响,带动一阵阵气流荡漾。

山深竹密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联三村板石岭、峒山阮等地的竹林资源异常丰富,毛竹山占地面积高达7000多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联三村因为缺少田地资源,老百姓的粮食需求都是由政府补贴帮扶,竹子则是像田地一样被划给村民,由村民自己决定竹子的用处。因而在那时候,联三村的竹编手艺远近闻名。“每家每户基本上都会做竹编,它挣钱啊,竹子也不需要人去专门养,没什么成本的。”家住峒山阮的阮凤奇笑着说。

阮凤奇今年70多岁,在联三村发展火热的时候,他正值青少年时期。阮凤奇告诉记者,那时候技术不发达,平常人家的生活用品很少是塑料产品,所以他们做的竹编产品市场很大,很多人来买。“一般就是做椅子啊、扁担啊、扫帚啊、簸箕什么的,基本上村里人要用到的一些(器具)我们都会做。”就这样,联三村民靠着一双双勤劳灵巧的手,一担竹子几十元,编出一栋栋小平房,编出一条条通往外面的路,编出联三村以竹致富的名气。对于以前的联三村来说,竹子是大自然馈赠给他们的宝物,竹编手艺是他们在漫山竹林中找到的方向。

联三村竹林。 沈宗慧/摄

然而四季轮转,秋叶飘零,随着塑料加工技术的发展,联三村的竹编产品被塑料制品迅速代替,上世纪80年代以后,联三村民的手艺品开始卖不出去了。没有销路,就没有收入,于是,阮凤奇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在外几十年的漂泊生涯。“到后来竹编已经挣不了什么钱了,我们也没有田,我还有三个娃要养,不出去(打工)不行啊。”在竹编产品没有了市场以后,像阮凤奇这样选择外出务工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看不到留在村里发展的希望,只能离开,走向一个个陌生拥挤的大城市。对于这群曾见证联三村的辉煌、又历经农村经济衰败的老一辈来说,竹子的市场已经“消逝”,它们在村里长了又落,一年又一年,却再也走不出大山。因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去外面找寻机会,在他们看来,农村已经没有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你让年轻人回来干嘛呢?他们在村里能有什么工作?”阮凤奇像是在问记者,也像在问自己。

联三村民家中的竹编篮。 产竹君/摄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回答了他。“我现在是准备长期在这里开理疗店,然后还想把我爸爸的鱼塘给翻新一下,做一个露营基地。慢慢来,不着急。”在没见到任林林之前,你完全想不到这个看起来传统又朴实的乡村理疗店是一个“90后”女孩开的。谈起开店的初衷,任林林打趣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对中医疗法的兴趣和对家乡发展前景的信心,她在兜兜转转中回到了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在任林林看来,农村从不乏发展的动力,只要有人,就有机会和未来。和任林林一样对村子发展充满信心的还有“盛庄美食”的老板盛业庭,从小饭店到大酒店,盛业庭一边观察村子发展动态,一边调整酒店的运营模式。“现在其实有很多人都愿意回到村子里来,我们留在村子里,一方面可以挣钱,一方面可以陪在家人身边,游客到这边来,也是为了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模式。”对于联三村而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它天然的优势,近年来村子生态旅游、特色产业等振兴道路的发展也无不在印证这一点。

“说服村里人合起伙来搞发展,要让村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去吸引外资,去开发,去建设,我们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也在逐步落实中。”联三村第一书记胡德昆这般告诉记者。丰富的竹林资源是联三村天然的发展动力,也是联三村民关于“留在村里怎么发展”的最好回答。整合、加工、赋能、增值,科学推进竹产业加工链条,强化竹产业用地保障,用乡村美景吸引游客来,游客再把特色竹产品带回去,让“苗条“的竹子变成村民脸上饱满的笑容,联三村竹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举措从不言少。看,曾经被竹木加工产业带动发展的老窑厂轰然倒塌,取而代之是联三村新游客接待中心;从前红极一时的竹木加工厂依旧屹立于群山之间,随着市场的发展将业务精细到主打竹签加工制作;当年被“打工热潮”裹挟着背井离乡的联三游子们正陆续回到家乡,新一届领导班子正大刀阔斧,充满革新热情……

联三村竹业加工厂生产的竹签。 魏诺/摄

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致贺信中谈到“以竹代塑”,即用竹制品来代替塑料这一发展理念,鼓励更多人响应“以竹代塑”倡议,为生活“竹”入绿色动能。这无疑在告诉联三村的每一个人:联三村的发展新道路从未消逝,依托自然生态,结合当地特色资源,老一辈有老一辈的致富经,新一代更有新一代的长征路。

在穿梭于联三村的过程中,你可以看到花开正好的菊花养殖基地、正在施工修建的老虎山、沿途修整的水泥路、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房车露营基地……联三村潜力无穷,用它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情怀激发新生力量。“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关键在干,关键在人”。联三村民有着像竹子一般长青不败的精神,联三村的振兴也终将到来。(魏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