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家庭闪耀“文明之光”——北门口社区居民严明家庭荣获“芜湖市文明家庭”称号
来源: 北门口社区 2023-01-13 10:11:32 责编: 余红霞

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家庭崇尚文明新风、树立良好家风,1月12日,芜湖市大砻坊街道北门口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童锦兰为荣获“2022年第三届芜湖市文明家庭”称号的辖区居民严明家庭代颁了荣誉证书、荣誉奖牌。

图为北门口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童锦兰为荣获“2022年第三届芜湖市文明家庭”称号的辖区居民严明家庭代颁了荣誉证书、荣誉奖牌。

家住在北门口社区华联商城小区的严明、王珍夫妻十六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做可口饭菜让母亲营养均衡、教八哥讲话陪母亲唠嗑、给母亲擦拭身体不长褥疮、义务照顾兄长女儿、言传身教好家风影响子女。十六年来将爱倾注到母亲身上,不离不弃地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用爱心与真情诠释着孝的真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孝老爱亲的故事。

据悉严明家庭在2022年也获得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芜湖市总共两户上榜,北门口社区居民严明家庭是其中一户。

童主任勉励受到表彰的严明家庭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传承好家风,希望他的家庭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文明家庭”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更多的群众和家庭参与到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来,让更多家庭成为文明家风的示范者和宣传者,为构建文明和谐社区作出积极贡献。(文/周娟)

文明家庭事迹:

严明王珍:久病床前的孝子孝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老爱亲是我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提起住在北门口社区华联商城小区的有一对普通夫妻,把孝顺母亲作为生命中的头等大事。夫妻俩名叫严明、王珍。认识她的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他们不仅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也十六年如一日地将爱倾注到父母身上,不离不弃地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用爱心与真情诠释着孝的真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孝老爱亲的故事,用行动证明了久病床前也有孝子孝媳。

2006年严明母亲周阿凤给老伴上坟回来,因悲伤过度引起脑溢血,全身都不能动,后来在医生建议下做了开颅手术,这才没变成植物人,失去自理能力,母亲只有胳膊、手稍微能动。自那以后,一家人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夫妻俩的肩膀上,可是他们毫无怨言,反而微笑面对生活,母亲的日常生活起居都是严明夫妻二人亲自打理。

妻子王珍没退休前,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给婆婆周阿凤做早餐,早上一般吃些芝麻糊、麦片、核桃粉、牛奶,王珍经常对丈夫严明说:“妈妈年岁一年比一年高,我们自己吃汤饭没关系,但母亲一定要吃些好的。”因为她上班的地方在城北,每天早上王珍喂好母亲早饭后,6点半准时出门赶厂车上班。中午,严明从单位抽空回来,用虾仁或是瘦肉末蒸蛋,饭菜都煮得很软,老人很爱吃、胃口很好。晚上给她多吃蔬菜,老人吃得有营养也很有规律。不过老人吃饭的时间很长,有时需要一个多小时,夫妻俩很细心很耐心,从不厌其烦,都是一口一口喂完。“妈,喝点水,张大口,啊……”。担心老母亲口渴,严明顺熟练地给老母亲系好围兜后,一勺一勺慢慢地将水递进母亲口中,喂完还细心地用纸巾给母亲擦干嘴角。

王珍下班后,会抽空去附近菜场,买好第二天的菜。晚上将衣服洗好,把家务做完。由于母亲瘫痪在床,洗澡必须由别人代劳。王珍下班回家较晚,怕让老人等太久,儿子严明便亲自给妈妈洗澡,本来他还觉得有些尴尬,但仔细一想没什么,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只要把妈妈照顾好就行。自此以后,老人家洗头、洗脚、剪指甲、洗衣服都是儿子媳妇在家里完成,被褥、尿布也勤洗勤换,让母亲保持身体卫生。

照顾腿脚不便、语言已有些障碍的高龄老人并不是件容易事,有时就像照顾孩子一样。因为有点骨质疏松,老人双腿站不直走路不行,每天早晨,严明都要拉老母亲起床,帮她穿衣服、抱着她上卫生间。为了防止母亲肌肉萎缩和老年痴呆,夫妻俩还经常给老人按摩腿脚,回忆回忆往事。天气晴好时,夫妻俩就推着轮椅陪母亲到公园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芜湖市大大小小的公园都留下了一家人的身影。

工作上和生活上,严明和王珍,互相支持、相互勉励,相濡以沫。他们要求自己做得更优秀,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也是力争做好自己的角色,最好父母眼中的孩子,丈夫眼中的妻子,孩子们眼中的母亲。生活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王珍样样精打细算;教育孩子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他们的教育下,他们的女儿和侄女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女儿和侄女逐渐自立,寒暑假,争着承担起照顾奶奶的责任。王珍常说:“孝敬、照顾老人是应该的,也是做人的根本”。女儿严叙总说:“妈妈的一言一行就是我最好的榜样”。言传身教是孩子们第一任好“老师”,在他们的成长中托起一片风帆。

2020年王珍退休后,更是担起全职照顾婆婆的责任。王珍说,家里给老人订牛奶都是好牌子,给她买的纸尿裤也是很好的,就怕老人不舒服。平时家里有好吃的也都先想着老人。在老人刚瘫痪的时候,王珍和爱人担心工作忙照顾不好老人,曾有过送老人去养老院的念头,老人知道后很生气,不说话不吃饭,夫妻二人意识到老人舍不得离开家,再也不提送老人去养老院,答应母亲就在家里照顾,哪儿也不去。王珍和严明互相支持,全心支持丈夫工作,是丈夫生活中温馨的“港湾”,在她身上无处不展现着一个东方女性的美德、善良和贤惠。王珍和严明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个孝顺的晚辈,为人子女最无私的奉献,也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光辉的美德。

“现在生活好了,母亲也年龄大了,是孝敬她老人家的时候了,怎么孝顺她,也无法回报当年的养育之恩。照顾母亲是我应该做的,现在做到的还远远不够。”严明深情地望着卧床的母亲说道。妻子王珍虽然退休,自己还要工作,会有不在家的时候,严明怕母亲在家闷,特地去花鸟市场买来一只小八哥,教会八哥说“老太,起床喽!”、“老太,吃饭喽!”等话语……八哥有事没事就会吧唧吧唧地说。这样,严明和爱人王珍不在家的时候,老人也不觉得没人陪着她而感到孤单了。

严明哥哥因离异后外出打工,侄女严梦醒没人照顾,从5岁开始,便是严明和王珍抚养,两孩子工作之前,家里经济时常捉襟见肘,“都是这个月等着下个月工资用”。孩子们陆续工作后,家里经济才得到一定的缓解。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的看到严明和王珍对奶奶的悉心照顾,他们的“孝”行,也深深影响着两个孩子。只要一回到家,都是奶奶长奶奶短地问候着,陪聊着。有新鲜水果总是第一时间买回家给奶奶,也能帮着王珍照顾奶奶。

严明说,母亲瘫痪后,他最感谢的人就是妻子。“老人瘫痪了这么多年,她就照顾了这么多年,她给我们做饭,还要洗衣服,照顾我妈不嫌脏、不嫌累,不管吃多大苦,受多大的委屈,从不抱怨,两个孩子也教育的很好,能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严明这样评价妻子。

幸福是什么?腰缠万贯不一定幸福,位高权重也不一定幸福,幸福是一起走过艰难困苦的从容,是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是默默无语相伴一生的美丽。严明王珍夫妇用夫妻的相敬如宾,尊老的一颗孝心,工作上同舟共济,育人的言传身教演绎了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幸福的最真实内涵。  

 16年来,严明王珍夫妻两人始终如一地悉心照顾着年迈的母亲婆,以实际行动感动着家人,孝老爱亲的佳话传遍邻里。2018年8年被评为安徽省五好家庭,2022年5月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严明王珍孝顺老人的事迹感动着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大家从心里对她表示由衷的称赞和敬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当代女性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他们的事迹,也影响着北门口社区的广大居民,大家以她为榜样,在社区形成了尊老爱老、构建和谐家庭的好风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