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泾县医保局积极践行省委“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持续推进医保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主动作用,不断优化经办服务,创新监管模式,全力提升参保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推进体系建设优服务。一是着力打造县、乡、村医保服务体系建设,11个乡镇、127个村(居)均配置医保工作人员,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均设立医保服务窗口。坐实医保网格化管理,将医保网格化管理纳入县委县政府“多网合一”,统一管理,统一布置,全县共656个网格,659名网格员,农村网格员每月补助500元,城区每月补助800元,确保网格员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二是在全市率先打造基层医保15分钟服务圈,将城乡居民参保登记、参保信息查询和变更登记、异地就医备案、门诊慢特病病种待遇申请材料等17项高频事项下放到乡镇,7项服务事项下放到村(社区),5项服务事项下放到乡镇卫生院,4项服务事项下放到村卫生室。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共帮助指导居民参保9.09万人次,提供医保报销咨询服务5196人次,受理各类材料589份等,从根本上解决医保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发挥主动作用优保障。在医保服务中,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确保相关群众医保政策应享尽享。一是聚焦高血压、糖尿病“两病”群体,主动与卫健部门对接,筛查出公共卫生规范化管理中未纳入“两病”人员名单,对符合“两病”认定标准的,按程序审核后予以认定、录入,并及时通过短信告知。每月比对一次,确保不漏一人、应享尽享,2022年全县共有11513人次享受“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政策;二是聚焦门诊慢特病管理,实施门诊慢特病“五早”微改革,及早发现、早提醒、早申报、早认定、早录入,多渠道主动提醒患者,通过线上或线下及时申报,医保部门及时组织评审、录入,自实施改革以来门诊慢特病早发现、早提醒1219人次,得到参保群众的充分肯定。
提供便捷服务优经办。一是加强医保经办服务大厅建设,按照国家医保经办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要求,合理设置业务受理区、支撑区、便民服务区等区域,增设母婴室(被省总工会授予“2022年度省级创建女职工阳光家园母婴室”),大厅安排专人负责引导服务,方便群众办事。严格实行综合柜员制,形成“一窗受理、一窗通办”的医保经办服务新格局。二是构建实体大厅与网上平台、移动终端等融合互补的多方位经办服务体系,45项医保经办服务事项实现操作智能化,3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普通门诊和5个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家县级医院开通“刷脸支付”、“移动支付”。2022年,跨省通办参保信息登记、变更、转移接续219件,异地就医备案6668件,办结率100%。三是推行“无假日办”、“延时办”和“大额费用快速办”“三办”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效能。2022年,共为310人次提供无假日办服务,500人次提供延时办服务,12人次提供大额费用快速办服务(单次10万元以上的医药费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报销)。
创新监管模式优环境。一是自2021年4月起,选派2名精通医保、医疗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具备丰富的医保管理工作经验,敢于担当,作风正派的业务骨干,进驻县域医共体开展管理和督导工作,前移监管关口,突出防范和指导作用。截至目前,共解决问题50余个,开展业务指导和政策宣传50余次。二是在全市率先实施定点医疗机构ABC分类管理,有效提升监管效能。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分类管理方案,将全县16家一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分为ABC三类管理,成立分类管理领导小组,每半年组织专业人员通过现场检查、数据筛查、日常稽查等形式,从组织管理、价采工作、基金监管、医保电子凭证、政策宣传、社会监督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不同分值评定为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督促引导医疗机构从“被动监管”到“自主监管”。自实施分类管理以来,定点医疗机构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患者就医环境和就医感受大大改善,尤其是被评为C类的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使用逐步规范,医保违规金额大幅度降低。(施春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