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三治”护矫促问题少年回归社会
来源:柴春元 2023-03-22 14:58:14 责编:齐晓迪

近年来,无为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全面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路径,以“三治”为举措,切实做好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

“治身”:依法监督、加强教育、保护权益

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因其自身特殊情况,需要避免“交叉感染”,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既要给予身份保护、档案保密,注重隐私保护;更要通过教育感化、组织学习、参加公益,充分认识到自身犯下的错误,培养其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使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度过矫正期。

近日,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检察工作室内,无为市检察院对2名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入矫”宣告,通过宣读《入矫宣告书》,宣告日常矫正规定,告知应当遵守的各项规定,引导2名涉罪未成年人主动接受教育改造。

未检检察官在日常监督中,通过查阅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的工作档案、执行档案,参与矫正活动,与社区矫正对象及其家长谈心谈话、了解意见等,依法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的交付执行、接受纳管、日常监督、解除终止等活动全面开展监督,以监督促规范,以矫正促保护,在司法活动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治心”:联合外力、重塑三观、修复人生

“善矫者矫人心”,心理辅导、思想引导是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矫正的重要方法,只有治好“心”,才能重新出发。

16岁的小任因父亲在一次考试失利后对其拳脚相加,叛逆的小任便产生了厌学、逃学的念头,从旷课、逃学到沉迷网络、夜不归宿。为了筹钱上网玩游戏,在2021年9月期间,小任伙同他人先后以“拉车门”的方式多次盗窃车内财物。为了便于在更多的“目标”上搜刮财物,小任甚至决定先偷一辆电动车作为“交通工具”方便自己盗窃。

针对这些性格叛逆的涉罪未成年人,如果帮教不到位,其很可能再次犯罪。如何才能将帮教落到实处,真正挽救这些少年?无为市检察院联合司法局通过引入社会力量、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个性化心理矫正”,根据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性别、性格、罪名、矫正类别等的不同,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正方案。

通过专人跟进、释法说理、督促行为,该院切实将管理规定落到实处;通过谈人生、话未来、转思想,教育他们遵纪守法走正道;通过查“病灶”、解“心结”、治“心病”,积极帮助在矫未成年人排除心理障碍,重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修复心理和人格缺陷,修正人生轨迹,使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并获得新生。

“治家”:因“家”施教、教育指导、让爱归位

未成年人犯罪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的缺位、监护职责的不力,只有让其父母提升监护能力,才能彻底改变孩子今后的人生轨迹,达到“办理一个案件,挽救一个孩子,教育一个家庭”的目标。

比如,涉罪的2名未成年人大山和小文,虽然都是触犯了抢劫罪,但二人的家庭环境有显著差异。从犯罪动机来看:大山家境殷实,盗窃系逞强好胜、在同伴中树立“威望”;小文家境普通,盗窃系爱慕虚荣、好逸恶劳。从家庭教育来看:大山系父母溺爱型、放纵型教育,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无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小文是父母专制型、限制型教育,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从外出去向到结识朋友,都严格控制。

针对在矫未成年人家庭情况差异性,无为市检察院未检检察官因“家”施教、积极引导、督促监护人及其亲属严格履行法定监护职责,承担抚养、管教等义务。特别是针对涉罪未成年人系侵财类犯罪,从家庭沟通、价值观教育、财富观教育、行为边界划分等方面,对家长进行系统性家庭教育指导。为2名在矫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别制定了个性化的指导方案,从调整沟通方式、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善家庭氛围等方面入手,引导大山的父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重视家庭教育、重视亲子沟通;引导小文的父母学会观察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心声,运用正确的方式与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沟通。

检察官还通过电话回访、定期家访,对监护人履职情况跟踪落实,督促监护人积极履行监护职责,让爱归位,“用亲情来暖化、用家庭来感化”共同促进未成年人茁壮成长。

无为市检察院表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该院将积极探索有利于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新模式,加强“监督力度”、提升“矫正温度”、铺就“阳光归途”。(柴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