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下,春风正好,在一棵翠柳旁,砀山县关帝庙镇关帝庙社区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和村干部们又开始了“干群夜话”活动,提出了很多建议。“甘站长,我觉得下周的课可以开展‘蝌蚪文’的培训,学习一些非遗文化。”“对呀,学完之后我们还可以拿出来作品比一比!”
看到这种热闹的场景,关帝庙镇综合文化站相关负责人感叹道:“现在的‘干群夜话’已经快成为这些‘老同学’们的‘晚自习’和‘研讨会’,不仅可以反映日常生活需求,还可以在学习上给自己‘备课’‘布置作业’,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近期,关帝庙镇积极响应老有所学行动号召,围绕“学得了”“学得好”两个目标,不断创新形式,拓宽阵地,依托“关帝庙镇老年大学”“综合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文化资源站点扩容增量,多形式开展课程,在全镇范围内引起了“老同学”们的“上学热”,让银龄生活变得“有‘知’有味”。
关帝庙镇老年大学结合老年人的所爱所需,鼓励成立爱好学习小组,互相勉励学习。同时多渠道扩容增量,多形式开展课程,邀请中学教师、文化手艺人等专业人才培育爱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提供文化养老,丰富银龄生活。“现在的老年人不仅喜欢学习传统文化,还喜欢一些新物件。”汪大楼老年教育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讲道:“为此,我们特意安排了手机操作课,包括手机基础操作、手机摄影、微信抖音等APP的使用等课程。”关帝庙镇老年大学紧跟时代发展,按照老年人需求在全镇11个老年教育工作站适度开展各类电子产品培训课,让老年人也能享受到科技发展的“红利”,也进一步让爱好“扩面”,方便了日常生活,在更多地方展现了银龄风采。
此外,为确保“有所学”“有所教”,关帝庙镇老年大学在全镇11个老年教育工作站扩大教室面积,增添课用桌椅,让老年人不再“抢学位”,同时依托“金融服务站”“综合文化站”等地点,设立“校外课堂”,让老年人出门就到,推门就进,使优质课程资源送到老年人家门口。同时,运用传统优质文化,丰富课程内容,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家门口”。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虎头鞋”“蝌蚪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优秀技艺传播得更广,还邀请“五老”志愿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回顾历史,分享经验。也在教政策上下功夫,设立具体课程,让老年人更加了解自己权益和时代的变化。
老有所为“显身手”。“这次的‘学习之星’要求老同学们不仅学习好,还要家风好。我们现在摸索出了让老年教育促进乡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力争双创双优。”关帝庙镇老年大学工作人员介绍。关帝庙镇利用“学习之星”评比机制,把学习、信用、移风易俗等方面也纳入评比范围之内,在老年人的“朋友圈”了形成一种“比赶超”的氛围,不仅让老年人在评比过程中“大显身手”还更有“年轻态”,促进了全方面发展,进一步夯实了镇级老年大学的建设成果和村级群众“自治”成果,也助力了党建引领信用村的建设。关帝庙镇老年大学通过多措并举,鼓励老年人实现“银龄价值”让老有所为体现在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银龄氛围。
关帝庙镇老年大学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在鼓励、引导老年朋友抓住‘晚霞’,托起夕阳美好的同时,还要把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劲头展现给后辈,让‘老年学’影响到‘全域学’,形成全镇范围内‘处处皆言学习好’的励学氛围,力争做到夕阳红里添新翠,春风化雨又育新苗。”(訾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