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雨水滋润城市 合同节水探索新路——合肥经开区打造会呼吸的生态融城
来源: 安徽日报党媒云 2023-03-27 16:39:46 责编: 余蕾

3月22日,合肥小雨淅沥,空港新建成的宝教寺湖公园一片春意盎然。自然与城市交融,雨水经过收集下渗沉淀后循环利用,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展示着新的城市生态样本。近年来,合肥经开区着力建设海绵城区,通过大中小三级海绵,提升城市生态功能,更好地与环境协调共生,探索一条生态城区的和谐发展之路。

新城区的国际标准

对于已经建设十年的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很多市民不陌生,新桥国际机场随着客货吞吐量的增长,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机场之一。机场向东,一个现代化的城区已舒展开来,高新技术企业云集、低密度住宅小区拔地而起、纵横道路捭阖,城市框架基本搭建完毕。

“这里城区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循着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原则”,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建设指挥部主办黄俊介绍,整个新城位于江淮分水岭区域,周边有滁河干渠等生态水系环绕,附近还有基本农田,生态底本良好。如何让建设不破坏环境,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共生共荣,是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建设之初就在考虑的问题。

22日上午,细雨滋润下,空港宝教公园一片春意盎然。宝教寺湖平静安详,岸边新栽的植被生机勃勃。与以往城区建设不同,宝教公园旁路边的绿化带是下陷的。“这是下凹式植草沟”,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德国汉诺威水有限公司合肥办公室负责人杨昶在现场介绍,植草沟下方并非传统的泥土,而是引流、沉淀、过滤管网。“以往城市雨水都是混排到下水流走,这里是要将雨水留住”,杨昶说,新桥科创示范区地处江淮分水岭上,地势较高,属于缺水地区,如果引用外部水源工程复杂、成本高,因此留住雨水在设计时就成为补充城区用水的一大考虑。例如:宝教公园的硬化地面都留有雨水导流槽,在部分树坑等绿化部位有雨水收集装置,连接地面下的管网,能够让雨水缓慢流动、渗漏、过滤,然后用于市政用水等公共领域。

而在空港国际小镇华侨城项目,低密度多层住宅小区已拔地而起。小区不同区域之间的下凹式绿地公园,拥有两项主要功能。“一般传统小区没有太多城市生态功能的设计,空港国际小镇的住宅小区按照整个区域海绵城市的设计建设理念,也融入了相应的设计”,华侨城项目景观设计师高伟介绍,绿地公园平时供居民休闲,遇到暴雨时,成为保障小区安全的可调蓄区,正常降雨量下,沉淀、过滤后的雨水会流到绿地公园的景观河道里,为居民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

杨昶说,公园与小区,都引入了目前欧洲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城市生态理念和系统技术,目标是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尽量减少建设对自然的影响,也让自然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优良环境支撑。

在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停车场,一瓶矿泉水倒向地面,几秒钟就完成下渗,地面恢复干爽状态。黄俊介绍,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是合肥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重要园区,一期年产能30万辆。厂房周边分布着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海绵城市设施,占地约27000平方米的员工停车场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实现雨水自然保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利用,体现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低影响生态友好的建设理念。

老城区诞生全国示范

据了解,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经开区北区)作为新城区建设,从一开始就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理念下,一个新的生态城区已走过十年。而经开区南区的生态环境改造,则面临着老城区的诸多难点、痛点。

“通过这个大屏幕,我们能够直观看到学校用水情况”,3月22日下午,合肥工业大学能源服务中心主任方焱松介绍。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现场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着学校13栋宿舍楼以及食堂、教学楼、公共区域的用水情况。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区域巡查机制,当天是否已巡查也可在大屏幕上显示。学校创新引入社会第三方管理,通过实施合同节水,修复管网及阀门漏水点,改造末端器具,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年节水率达到30%以上,年节水量约36万吨,节约水费108万元。据了解,按照合同节水的模式,第三方对学校管网进行投入改造,每年节约的水费大部分作为第三方的收益。经初步核算,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合计9个月,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项目节水率达38.48%,节约用水量约33万吨,减少污水排放约28.05万吨。方焱松介绍,学校合同节水模式受到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表扬,国内也有不少高校前来调研学习,“我们还在继续探索,希望能够为更多高校乃至社会提供可持续的科学节水工作模式”。

如果说学校节水治理,是海绵城市体系里的一个单元,那流域水系治理相当于海绵城市体系里的脉络。位于翡翠湖内的王建沟上游生态修复工程运营情况良好,该工程总投资2.3亿,于2022年竣工,工程对整个环翡翠湖周边区域进行改造,打造自然的、分散式和半集中式海绵措施,在入湖排口处建造近自然的集中式生态滤池和湿地,利用滤层透氧和砂砾表层的细菌微生物群落,分质分流净化雨水水质,项目投用后,翡翠湖入湖水质明显改善,入湖污染平均削减了约80%,为翡翠湖提供清洁水源约280万方。

生态融城打造经开样板

在世界水日当天,合肥中环城广场上,芙蓉社区组织志愿者向市民发放宣传手册,介绍“节水、护水”知识。芙蓉小学通过宣传手册向在校学生普及水土保持和节约用水知识,并组织开展了“绿水青山是我家”的主题绘画活动。获得合肥市“节水型学校”称号的六安路小学翠微分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知识竞赛、黑板报、向学生和家长致倡议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节水意识,组织学生志愿者在学校饮水区域引导同学节约用水,培养节水习惯,在学校内外积极营造爱水、节水氛围。合肥经开区公用事业公司在翡翠湖开展“蓝星之梦,翡翠护航”水环境科普活动,组织“市民园长”团队为市民普及水资源保护知识。

3月初,水利部发文通报表扬全国462家《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主题宣传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合肥经开区建设发展局榜上有名,该区的水资源、水环境等系列生态保护工作,也多次得到国家、省、市相关表彰和荣誉。

“雨水留下来了,有效地补充了自然水体,满足城市公共用水需求,这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安徽海绵城市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朱曙光这样评价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他认为,海绵城市的核心作用在于“呼吸”。对于雨水来说,收集、存蓄起来加以利用,既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同时海绵城市设施又为解决城市内涝提供了支撑。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精髓是自然处理,达到生态平衡以及节约用水的效果。可以说,经开区在合肥市对海绵城市体系建设的探索中,具有鲜明的特点。新桥科创示范区域非常系统地做了海绵城市设计、规划、建设,南区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已逐步形成“生态融城,与水共生”的愿景。(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郜征 通讯员 宣瑞 文/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