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地 在家“躺”着也赚钱?
“我家流转了8亩多给他们,租给他们起码不会出现去年那种又辛苦又不挣钱的情况,地租到手怎么都是赚的。”近日,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镇镇东社区村民侯纯娥说道。
和侯纯娥家一样,东社区村民王学良也打算把自己手里的地全部租出去,他告诉记者,这些地一年比一年用的肥料多,土地结块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2022年因为天气不好,种玉米的那片地去掉化肥、种子、打药、机械基本上不挣钱。现在“旱改水”“大流转”之后不仅土质能改善,而且土地租出去了,他可以安心再做些别的事,这片地还能继续为他赚钱。
土地新用 旱地变水田最大限度发挥生产效益
镇东社区是阚疃镇两万亩“旱改水”涉及的四个村之一,该村现有耕地5034亩,多为旱地、坡地,以往旱地每年只能种植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或大豆,产量也很不稳定,让土地收入打了“折扣”。
2023年以来,阚疃镇党委、政府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确定了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实施“旱改水”的发展思路,对镇东社区、安绠村、宋圩村、八里村4个村2万亩土地进行“旱改水”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盘活土地资源。将地势高低不平的旱地,改造成“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水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切实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挑灯夜话说政策 群众积极“旱改水”“大流转”
“我们社区涉及12个自然村638户农户。最开始有一些群众担心地流转出去了,分的时候不清楚,我们也跟他们讲,把沟渠和路的面积除去,同增同减,同时也告诉他们旱改水的好处,经过几次上门宣传他们也非常理解。”社区党委书记蒋奎三说道。
原来是因为旱改水工程需要修建沟渠,会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积。社区的群众认为自己的土地租出去几年回来就“缩水”了,满脸都写着“拒绝”,让征地工作一时陷入困难之中。
为了让征地工作顺利进行,社区里多次召开群众会,给大家讲解旱改水后的好处和政策。由于群众白天都在务工,晚上才能聚集到一起讨论,因此经常到晚上天都黑了,社区干部们还在挑灯夜话,向群众宣传“旱改水”“大流转”的好处。
正是这种干劲、韧劲让群众看到,社区干部们是真想把这件事做好、做成,因此在真正签订流转合同的时候大家把村干部的话听进了心里,都积极报名流转。
“旱改水”给予了这片土地“重生”的机会。
在实行旱改水之前,阚疃镇相关工作人员曾到已经开展旱改水工作的程家集镇进行考察,曾经的旱地摇身一变成了充满希望的荷花田、水稻田,旱改水成效十分明显。2023年,阚疃镇开始积极准备阚疃镇旱改水工作。
“第一年,土壤偏向干性,亩产在1000斤左右,但是种植两三年水稻后,土壤的性质会得到改善,预计可达1500斤,比过去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每亩平均增收1000元左右。”阚疃镇农技站站长夏传峰说,“通过对现有的中低产田和低洼易涝地进行‘旱改水’,从而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并且在‘流转’之后,农民不用城里乡下两头跑,机械化、规模化种植能够恰到好处地平衡外出务工与种地之间的矛盾关系,解决了土地丢荒问题,减轻了压力。”
“旱地变水田、水田成风景。”这是阚疃镇实践“生态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
“两万亩‘旱改水’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更是通过创新方式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为更好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项目完成之后将一改过去传统耕作模式,由原来的一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或大豆,变成了现在的一年一季麦一季稻,实现了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同时实现了村集体、企业、农民三方共赢。”阚疃镇党委书记武龙峰说。(武光明)